放鹤亭记word版本.doc

放鹤亭记word版本.doc

ID:57126976

大小:2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03

放鹤亭记word版本.doc_第1页
放鹤亭记word版本.doc_第2页
放鹤亭记word版本.doc_第3页
放鹤亭记word版本.doc_第4页
放鹤亭记word版本.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放鹤亭记word版本.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放鹤亭记精品文档《放鹤亭记》教案  张宇庚 沈阳市第一中学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章内容。     2、学生从了解苏轼生平入手,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     虽然本册书为选修,但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所以学生通过学习本课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而读懂文章仍然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这种复杂的思想源自于其坎坷的经历;本着从经历入手的原则,深入探究本文的思想内涵就是学生们在学习中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学习方法     1、学生自学解决学习的重

2、点。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来解决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一、 导入     1、 欧阳修为亭子取名“醉翁亭”,苏轼为亭子取名“喜雨亭”,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他们为亭子取名的依据是什么了。那么,现在,如果同学们要为自己建一座亭子,你要依据什么来取名呢?(学生自由发言)     2、 好,我们现在进行逆向思维,在苏轼生活的年代,一位姓张的隐士有一座亭子,名字叫做“放鹤亭”,你能猜一猜这座亭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么?(学生自由发言)     

3、3、 大家给出了这么多的答案,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很好。可能大家都想知道正确答案,但是别急,我们先用10秒钟的时间调整一下心态,然后进入文本“拼杀”一番,再来考虑这个问题。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氛围)     二、 学生4-6人组成一个小组,自主学习,步骤如下:     ① 个人自学,标出不能解决的知识点。     ②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习和交流,解决各自的难点     ③ 教师出示投影,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④ 小组合作,翻译整篇课文。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根据本课的难易程

4、度,时间大约25分钟,教师巡视掌控全班情况,随时答疑)     三、 问题设置     (一)实词      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建造,动词)              ·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恰好,副词)            ·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边际,活用为动词,接近边际)             ·      ……,纵其所如(动词,到……地方去)            ·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方位名词,外)

5、               ·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     暮则傃东山而归(动词,向……方位)        ·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使动,使……跟从)            ·      挹山人而告知(动词,斟酒)      ·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作动词,比得上)             ·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代词,这种情况)                ·      啄青苔而履白石(动词,踩、踏)          ·      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名词用如动词,戴

6、黄冠,后面的“葛衣”“草履”与“黄冠”用法相同)      ··     (二)虚词        于   迁于故居之东         (介词,到)            作亭于其上          (介词,在)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介词,在)        以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介词,把,后边省略“之”)            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动词,“以为”连用,认为)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介词,凭借)            其余以饱汝      

7、    (介词,用……来,后边省略“之”)          四、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翻译课文,教师巡视,随时解答问题。(选修课的翻译不作重点强调,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即可)          五、 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体会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1、 摹写自然,文中有诗亦有画。     2、 两两成对,交替行文。          六、 作业     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二课时     要点: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本文的是想内涵。     一、 学生速读课文

8、,体会并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 学生概括段意,教师小结:     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