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123728
大小:1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8-03
《谈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中心小学刘爱芳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都是有了新的规定和解释,提高语文素养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者的统一应该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也是各位语文教师最感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认识能力都相对薄弱,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甚至小学生的心里、心里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感训练为重点。语感就是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看起来顺眼的一种语言直觉思维能力,它包含着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体
2、现出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同时也是对语言符号中的意义和涵义,知性内容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把握。古人所谓的“人选烂,秀才半”,说的就是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性。学音乐的要培养声感、乐感、节奏感(可统称乐感);学美术的要培养光感、色感、形状感(可统称形式美感);学语文,理解当然应该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无论对掌握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既表现手段,也表现为目的。语文具有工具性,也就是具有完整的知识系统,俗话说“无规矩难成方圆”,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来说,这一知识系统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就是一个个的规矩,语文的工具性首先表现在这些
3、规矩性上。但语文教学的目的却不仅仅是拥有这个工具(即占有知识),而是在于这个工具的熟练运用(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或者说是要将知识化为能力,化为一种直觉能力、生命能力。怎样化呢?关键在于训练语感。语文具有工具性,就是有文学、美术、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种属性,具有社会小百科的特征。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综合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小百科性,语文教学之所以举步艰难、收效缓慢,恐怕也在于这种小百科。也就是说,我们有时很难断定在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份内的任务,哪些是份外的任务,往往在小百科的迷宫中迷失方向。于漪老师说:“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确是一个古
4、老而年轻的话题”。我认为说它古老,是因为历来语文教学都不可能回避它;说它年轻,则是说如何寻找它的恰当定位。比如,语文中虽会有历史、伦理学、政治学知识,但我们却不能把语文当作历史、伦学、政治学来教,不然就会失去语文自身;如果轻率地抛弃这些知识,有时又确会干出买椟还珠的蠢事。语文教学的力量无疑应往人文性上投放一些,但应投放于哪种人文性上呢?这主要应看小百科中哪些学科和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语言学、文体学离得更近一些。经过这样一番思考,我们发现,文学、美学、文化学和语言学、文体学离的更近,结合得更紧密。同时,这三门学科包容但又超越了历史、政治、伦理学,
5、蕴涵的人文精神更丰富。正如外语能力的提高最终有赖于外国文化的提高一样,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有赖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都投影、积淀在他的语言中。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大都既有极强的审美意象性和价值倾向性,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于老师在谈到语文的人文性时,举了杨振宇学《孟子》以及文天祥的诗、范仲淹的文作例子,这些例子都说明语文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文学、美学和文化学特征上。语文的人文性笑溶、寄愚在具体作品、具体的语言单位中,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
6、文精神,仍要靠培养语感,因为语感中已包含着美感、历史感、文化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预感呢?事实上,以下一些看似传统陈旧而实则切实有用的教学方式,就是很好的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1、朗读。语言的多种意味都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古有吟诵,这时最富科学性和没干的一种朗读法,只可惜现在以基本失传。2、背诵。这时一种切实有用的语言训练。熟读成诵,才能出口成章。3、复述和改写。这时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最重要的中介环节。通过复述和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会促进客观语言向主观
7、语言的转化(即由别人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4、写作。不仅应重视课内写作,更应重视课外写作。不但要重视一般的文体写作,也应重视文学习作,比如童话故事、幽默笑话、小小说之类。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接龙”作文比赛,片断组合成文等,让学生积极参与,从审美教育出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让他们视写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修养、文化修养。当然,只要行之有效,其他形式的语感训练也不应轻视。应该积极探索。总之,只有针对学生个性特点,抓住语感训练这个关键,才能达到和民族文化、心里、历史传统以及人类优秀精神的沟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