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

ID:5710314

大小:46.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12-23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_第1页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_第2页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_第3页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_第4页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逻辑刘煜辉/文观察中国经济问题有很多视角,但核心是政府经济活动。甚至能以此明显区分不同时期政府的中国经济特征。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去概括过去八年的中国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财政的扩张。从财政构建中国经济的逻辑可能会有人会有疑问,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那么快,怎么可能是扩张的财政呢?增税是紧缩型财政呀。但中国的财政机制是以支出定收入的,因为中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的严格预算制度,所以多是行政官员先决定任期内他需要实现的几件大事,然后再回过头来到各个渠道去找钱。故此税收的迅速增长不太可能形成对应的财政盈余结转至下一年,虽然这些年中国的税收每年都20%-30%

2、的增长,土地收入也增长很快,但多是早就被预支出去了。正因为扩张的财政支出,政府才产生很大的融资需求。这时一个机制被发现:住房货币化,于是土地资本化以后,政府成了唯一的地主。经济被牵引到房地产支柱上,根本的动因还是财政,房地产繁荣某种程度上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17一则所谓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最终还是来自于银行——开发商从银行获得贷款来参与土地的竞拍。更关键的是地根撬动银根。中国的地产商多认为中国的楼价高是因为政府控制土地的供给。这话只对了一小部分。地方政府调控住宅供地量抬价格或保价格的情况是有的,但整体上供地却是大幅增长的(每年住宅供地量只占全部供地量的30%)。地方政

3、府很聪明,知道用楼价来撬动整体地价估值水平,然后招商引资撬动银根(不能机械地理解“零地价”,那个只不过是政府对于投资方的价值让渡来引致投资,因为对于银行来讲,地价还是市场地价),支撑投资的扩张。这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主线。所以土地供给是中国投资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类似于地方政府的资本金。从严格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实际上也是投资方,只不过它所得到的并非利润,而是财政收入、就业、GDP以及日后的政治晋升。财政的扩张使得中国的宏观结构近年来发生显著的变化。17如果我们比较1994-2002年与2003-2010年两个时间段,可以发现最近8年,中国的投资率上升了1

4、1个百分点(从2002年的0.38上升至2010年的0.49)。与此对应,中国的家庭消费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2002年的0.44下降至2010年的0.34)。这种变化在危机后的两年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投资率上升的5个点的贡献是在2009-2010年完成的。从实际投资增长看(剔除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后),中国在1994-2002年与2003-2010年两个时间段,实际投资增速相差了一倍(11个百分点)。1994-2002年期间,中国的实际投资平均增速为11.9%,而2003-2010年期间,中国实际投资平均增速快速放大至23%。高的投资增长必然需要低成本资金的支持,所以中国

5、1996-2002年实际利率为3%,而2003-2010年中国的实际利率降至-0.3%。在这8年的96年月中,52个月处于负利率状态。投资扩张需要低的要素价格的支持。中国的各级政府直接或间接掌控着经济增长的一切要素,土地、矿权、税收优惠、环保标准和市场准入。理论上,它们有能力改变微观的投资回报率,来支持其所意愿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迅速扩张。17但高强度的投资扩张宏观上却反映了大规模部门之间财富的移动,私人部门(体制外企业和家庭)财富的转移为投资的持续繁荣提供了补贴。比如中国长时间将家庭储蓄利息率锁定在极低的水准,私人部门的企业和居民承担了很高的宏观税负(这包括政府收入高速

6、增长和公共福利供给严重不足),以及政府为了支撑庞大的公共投资将房地产演变成融资的机制,家庭被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强制隐形地抽税。中国的家庭消费率与投资率近8年来背离运动反映了这一过程。仔细分析一下1994-2002以及2003-2007的中国储蓄率结构的变化(整理好的资金流量表目前只能到2007年),将更清楚这一财富的部门结构的移动。1994-2002年期间,中国总储蓄率平均37.8%,而2003-2007年中国总储蓄率平均46%。相较2002年,2007年中国的总储蓄率劲升了11.7个百分点,比例是这样分配的:家庭贡献了2.1个百分点,政府贡献了3.2个百分点,企业贡献了6

7、.4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储蓄率快速上升,而家庭储蓄在总储蓄中所占份额却相对下降。中国目前60%的储蓄是企业和政府形成的,而1994-2002年期间这一比例只有47%。这是投资扩张经济模式的结果。当政府和国有企业部门的剩余越多,它只能做投资,形成产能。所以高储蓄又促成进一步的高投资。经济逻辑的结论是,只要投资还在迅速增长,就需要家庭部门提供更多补贴,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就将停滞不前。中国经济离再平衡的道路将渐行渐远。17储蓄型经济缘何发生通胀我们将中国年龄介于25岁和59岁(或者64岁)之间的人口定义为生产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