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096675
大小:100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8-02
《对数恒等式备课讲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数恒等式精品文档对数恒等式说明:本文提到的所有公式的证明都是不作要求的,写出来是为了提供参考。其中含*的公式是重点,要求熟记以及灵活应用,其它的作为阅读材料。定义:对数源出于指数,且,常用对数:;自然对数:,一.基本关系式.(基础)把指数式代入对数式消去,得到*(F1),且,说明:特别地,对应和的情况,有*(F1.1),且*(F1.2),且把对数式代入指数式消去,得到(F2)真数还原:,且,说明:应用举例:例1:求值(E1);(E2);(E3)。解:(E1)(E2)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
2、删除精品文档(E3)为了底数变为相同,先分析与的关系,,所以注:需要使用的指数恒等式:,。做这一类题的关键在于关注底数是否相同,底数不同的想办法化成同底数,然后应用公式。自己动手:(Q1);(Q2);(Q3);(Q4);(Q5)。(F3),且,证明:因为同理上面两式的左边底数相同,指数的相等由乘法交换律保证着,所以。应用举例:例1:(E2);(E3)解:用(F3)重新做:(E2);(E3)。注:(F3)可以方便计算这一类题,在做选择填空上可以快一点点。自己动手:(Q6);(Q7)。二.积的对数、商的
3、对数、幂的对数。(重点)*(F4),且,证法一:令,,那么,,所以。证法二:。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证法一首先引入了辅助的,最后求得结果后换回。证法二是不引入辅助量而是利用了(F2)和(F1)。两种方法基本步骤一样,没有本质区别。(F4.1)扩展到多个数的积的情况:且,*(F5),且,*(F6),且,,证法一:令,那么,所以。证法二:。应用举例:例2:求值:(E8);(E9);(E10);(E11);解:(E8);(E9);(E10)注:把所有减法做成加法,把所有除法做成乘法。
4、(E11)例3:(E12)已知,,且,求。分析:质因数分解:,,而,它们都由以或为底的幂所“组成”。注意这里要解一元二次方程组。解:因为(1)同理(2)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从上面两式解出和(和是已知量,把和看作未知量)(2)-(1):(1)-(2):所以自己动手:(Q8);(Q9);(Q10);(Q11);(Q12)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Q12.1);(Q12.2);(Q12.3);(Q12.4)。三:对数式连锁。(这个恒等式比较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F7),,
5、。(类比:)证明:记,应用(F6)与(F2),有。(F7.1)扩展应用:,类比:应用举例:例4:(E13);(E14)。解:由(F7.1):(E13),。(E14)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自己动手:(Q13);(Q14)。四:换底公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前面的恒等式的变换(F1—F6)都没有触及底数,对数的运算大多要求底数相同,当底数不同时,对底数进行变换令其变为相同非常必要,所以换底公式是为了在运算中统一底数,降低运算难度而出现的。**(F8),,。(类比:)证法一:由(F7
6、)得,即。证法二:令,,那么,,所以。注意到,换底公式从左到右的应用过程中,底数由变为,右边成为对数的商的形式,其中可以在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任意选取。只需对取一些特殊值,便可得到换底公式一些常用形态。(F8.1)取,;(F8.2)取,;(F8.3)取,,即,底数与真数互换之后的对数式与原对数式互为倒数;*(F8.4),且,,,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证明:用换底公式(F8),把底数换成,得到,再应用(F6)与(F1),有,结合起来便得到(F8.4)。恒等式(F8.4)是恒等式(F
7、6)的增强版本。(F8.5)对数式中,底数和真数同时进行同指数乘方(该指数非零),对数式的值不变。,且,,这样底数可以换成与之关系比较密切的,例如可以“扩充”成为,也可以“收缩”成为,也可以“倒转”成为,视乎需要使用。(F8.6)多个对数式连乘积中,将所有真数以任意顺序重排,将所有底数以任意顺序重排,得到新的对数式连乘积的值与原式相等。这个公式写出来比较麻烦,下面用例子说明:如真数是:,底数是:,我们把真数随意重排:,底数重排后:,新的对数式观察上面两式右边,分子和分母分别都只是顺序不同而已,乘法交
8、换律保证了两对数式连乘积的相等。应用举例:例5:(E15);(E16)。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解:(E15)对数式的连乘,与对数式连锁有点相似,但稍微复杂,应用换底公式另外,应用(F8.6),保持真数顺序不变,底数重排为:,有(E16)括号之内底数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全部换成常用对数例6:(E17)已知,,试用,表示;(E18)已知,,试用,表示。解:(E17)解法一:全部换成常用对数,(这样,都可以用,,表出,代入后便可以达到消元的目的)解法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