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095034
大小:45.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8-02
《孟子 练习(用)备课讲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孟子练习(用)精品文档孟子两章中考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委而去之 委: (2)亲戚畔之 畔: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
2、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
3、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 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19.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
4、:翻译: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20、“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1.C2.B3.B4.C5.D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
5、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三、(2006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3分)11.下列句中加点词
6、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要。(用原文回答)(2分)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21.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22.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孟子在选文
7、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3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收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