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课件.ppt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课件.ppt

ID:57089564

大小:57.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7-31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课件.ppt_第1页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课件.ppt_第2页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课件.ppt_第3页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课件.ppt_第4页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中西思维方式看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张培基先生的译文赏析摘要: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中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文认为,翻译中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论证了中西思维方式在翻译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I.引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转换关系。这种转换绝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传递或转移,而是渗透了译者对于这个文本中一切文化、艺术

2、、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理解、接受和阐释,翻译是通过译者主体的比较阐释。有些译文从字面上看,它已经逐字逐句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过来了,但我们在阅读或欣赏这样的译文时总是觉得这样的文字象是隔了一层膜似的,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让人感觉不自然,觉得别扭,很难进入我们的大脑。翻译家M.S.Peden认为,翻译是一项“破旧立新”的“重建事业”,而译者就是承担“重建工程的建筑师”——得先打破原文的外形结构,然后再按译语的表达习惯组词成句(张增健,1998)。英语和汉语这两种差异迥然的语言,翻译的转换就自然更重要了。在翻译时,有些时候,我们可根据原文

3、的句式表达“顺藤摸瓜”,依样画葫芦,最大程度地忠实原文;有些时候,我们可按文理“轻挪慢移”,修修补补即可;可有些时候,我们则需要“摧毁”原文框架,推倒重来,来个“面目全非”。上面我们所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连淑能,2002)。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连淑能,2002)。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就是说人类的思维活动,有其相通之处,思想是共同的。所不同的,是各自的思维方

4、式和表达方式。洋人有洋人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国人有国人的思维、表达方式,说中国话却偏要用西洋方式,总觉得有悖情理。所以能清醒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为自己的翻译处理争取到更多的周旋、舒展的活动空间,而不致被“脚镣”铐死(张增健,1998)。近年来,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试图从中西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研究、诠释翻译中的转换问题。“不同的民族,在观察一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及思维方向有时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在言语中,不同的民族就可能采取截然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现象(吕志鲁,19

5、98)。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与文化的桥梁。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中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认为,翻译中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来论证中西思维方式在翻译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II.中西思维方式论略中国传统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无论是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还是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都强调人的首要性,汉族人受传统的哲学思想影响,在他们的意识里,人的主体

6、意识、人的重要是相当强的,而英民族重视客体意思,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表达上,就是汉语习惯用表示人的词作句子的主语(或潜在的主语),而英语则有用非生物主语的倾向。钱歌川说,“我们说英文时,贯常都要用人或生物做主语,而英文则爱用无生物做主语。”潘文国先生指出,就语言研究来看,理论研究有三个层面。一是具体语言规律的层面、具体语言的语法、具体语言的音韵构造规律等等;二是普通语言学的层面,归纳各种语言的具体规律,抽象出较为一般和普遍适用的规律;三是语言哲学的层面,从更深一层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

7、研究客观世界、主观意识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一层深似一层,一层高于一层,后一层是指导前一层研究的基础。具体语言规律的研究要有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指导;而普通语言学的研究要以语言哲学的研究作为前提(潘文国,1997:359)。他进而论述了英汉语言心理上的对比问题,认为这是更深层的对比,企图推导出隐藏在不同表达法后面的心理和文化背景,进行一种哲学式的思考,目的是为了最终建立中国的语言哲学。悟性的特点是参与意识,理性的特点是距离意识。主张悟性的儒、道、佛在本质上都是参与的,只是参与的方法和对象不同。儒家的基本人生态度是入世,他参与人们的

8、社会活动,与人生社会同命运。道家和释家的基本人生态度是出世,但道家出世后并没有遁入真空,而是参与了自然界,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佛家的出世进入的是彼岸世界,参与的是生命的轮回,而中国的佛教徒又更多地渗入了道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