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036894
大小:793.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7-27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郁达夫(右)、郭沫若(中)、斯诺在一起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写作背景:“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
2、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和向往:“饱尝”秋味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②槐树的落蕊③秋蝉的残声④秋雨话秋凉⑤秋树的奇景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文章结构图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总起向
3、往:“想饱尝一尝”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淡”向往:“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总起破屋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秋晨院静观:(清、静、悲凉)北国的槐树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秋蝉蝉鸣而报秋:“衰弱”“残声”“啼唱”(清、静、悲凉)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列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果树秋天之奇观: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3、品味词句: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4、?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
5、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
6、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
7、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3~14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颂秋佳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悲秋好句:秋风秋雨愁煞人,黄叶飘零,西风残照。(吴文英)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下课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