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032382
大小:1.16 MB
页数:93页
时间:2020-07-27
《自动控制理论复习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动控制理论总复习2012·6第一章概论一、学习指导与要求1.基本概念2.知识点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及原理、控制器、受控对象、扰动、控制装置、参考输入、反馈等。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分类、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要求、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分析等。二、思考题1.自动控制定义(P2)2.什么是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P5)3.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有哪些?(P3)4.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各有什么优缺点?(P3-P11)5.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基本要求是什么?(P12)6.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P12)7.
2、一个控制系统至少包括和。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控制装置受控对象8.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和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P5)9.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被控量给定值(1).根据自动控制系统是否形成闭合回路来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2).根据信号的结构特点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3).根据给定值信号的特点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4).根据控制系统元件的特性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5).根据控制信号的形式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恒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
3、统、离散控制系统三、系统分析(1)、请在图1中标示出a、b、c、d应怎样连接才能成为负反馈系统?(2)、试画出系统的方框图,并简要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例题1:图1是一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KM+E给定ur放大器触发器整流器电抗器电动机负载测速发电机abc+ufd–uan解:(1)a与d,b与c分别相连,即可使系统成为负反馈系统;(2)系统方框图为:uf△un给定ur放大器触发器整流器电动机负载测速发电机(3)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略)。KM+E给定ur放大器触发器整流器电抗器电动机负载测速发电机abc+ufd–uan例题2:图2是一电炉温度控制系统原理示
4、意图。试分析系统保持电炉温度恒定的工作过程,并指出系统的被控对象、被控量以及各部件的作用,最后画出系统方块图。电炉给定电压电压放大功放调压装置~220V电阻丝热电偶uf△uT给定ur放大器调压器电阻丝电炉热电偶解:⑴、系统工作过程及各部件的作用(略);⑶、系统方框图为:⑵、被控对象:;被控量:;电炉给定电压电压放大功放调压装置~220V电阻丝热电偶电炉电炉炉温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一、学习指导与要求1.基本概念2.知识点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定义、方框图、信号流图数学模型的形式;系统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的求取;传递函数的性质;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响应(动态特
5、性);方框图的连接形式及其等效变换(简化);方框图的等效变换原则;信号流图的绘制及利用信号流图求取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二、思考题1.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特征方程2.系统的传递函数(1)与输入信号有关(2)与输出信号有关(3)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4)以上都不对3.对复杂系统的方框图,要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采用(1)终值定理(2)初值定理(3)梅森公式(4)拉氏反变换4.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是可以应用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叠加7.采用负反馈连接时,如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为G(s),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为H(s),则其等
6、效传递函数为:6.信号流图中,节点可以把所有的信号叠加,并把叠加后的信号传送到所有的输出支路。5.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条件下,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零初始输入支路8.信号流图中,支路表示了一个信号对另一个信号的函数关系,信号只能沿支路的方向传递。箭头9.从控制系统稳定性要求来看,系统一般是具有反馈形式。10.组成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是。11.系统方框图的简化应遵守的原则。12.解释“数学模型”,并列举三种数学模型形式。13.方框图的基本连接方式有哪几种?14.传递函数。15.写出五个典型环节的名称及其相应的传递函数表达式。负
7、环节信号等效16.求下图所示系统方框图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G2G3G4H1H2R(s)C(s)G1G4H2G2G3G4H1R(s)C(s)G1解:G4H2G2G3G4R(s)C(s)G1G2G4R(s)C(s)G1R(s)C(s)G2G3G4R(s)C(s)G117.求下图所示系统方框图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R(s)C(s)G2G3G4G1解:R(s)C(s)R(s)C(s)18.求下图所示系统方框图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G1G2G3H1H2R(s)C(s)G1G2G3H1/G3H2R(s)C(s)解:C(s)G11+H1/G3R(s)1+H1/G3R(s)
8、C(s)R(s)C(s)19.求下图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