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doc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doc

ID:57009865

大小:4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7-30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doc_第1页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你能举一些例子吗?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3.下列能确定为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将大量溶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B.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C.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D.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浓度大的一定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4.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2、)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三、溶解度涵义、溶解度曲线应用、结晶5、右图是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Q点的含义是。(2)30℃时,15g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在20℃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三者的质量分数关系是_____________;如降至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无晶体析出的是______。(4)像B(氯化钠)这种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物质通常采取的方法从溶液中

3、获得晶体。四、自我检测6.农业上常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选种。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后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设温度保持不变)。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B.食盐水在空气中变质而不能继续使用C.溶液依然饱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水分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7.要把KNO3、NaCl、CuO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加适量水搅拌后,正确的分离方法是()A.先结晶再过滤      B.先过滤再结晶C.只需两次过滤 D.先过滤,再结晶,进行第二次过滤后蒸发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

4、法中,正确的是()A.某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若温度不变,食盐不溶解B.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C.降温时,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9.(常州20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

5、)m(乙)(填“﹥”、“﹦”或“﹤”)。9.(常州2008)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