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血液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文档资料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概述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2.可分为嗜异性抗体阳性和阴性的IM3.两者统称为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MS)二、病原学EB病毒(EBV)是本病的病原EBV属疱疹病毒群。1964年由Epstein、Barr等从非洲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B淋巴细胞表面有EB病毒受体CD21激活、增生T细胞反应病毒毒性效应细胞破坏潜伏激活三、发病机制四、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毒携带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接吻病)或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性传播,偶可经输血传播。(
2、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本病传染性低,甚少引起流行常具有自限性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五、临床表现(一)发热多在38~40℃之间,热程1-3周(二)淋巴结肿大见于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三)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可见咽部充血,出血点,可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四)皮疹病程1~2周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软硬腭交界处有针尖样小出血点(粘膜疹)(五)肝脾肿大伴有肝功能异常,少数可出现黄疸(六)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及周围神经根炎等六、检验(一)血象白
3、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大多在20×109/L以下,最高可达(30~60)×109/L。淋巴细胞可达(60~97)%以上,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可在20%以上。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异型淋巴细胞分为三型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Ⅱ—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Ⅲ—幼稚型或幼淋巴样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成堆排列。胞质嗜碱性强,呈深蓝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无或有少许颗粒Ⅱ型—大淋巴型或单核细胞样型胞体较Ⅰ型大,形态不规则,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型,染色质较Ⅰ型细致,呈网状,胞质丰富,呈浅灰蓝色,
4、无空泡,可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Ⅲ型—幼稚型或幼稚淋巴细胞样型细胞较Ⅰ型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均匀,呈网状排列,无浓集现象。可见核仁1-2个。胞质呈蓝色,无空泡,一般无颗粒。可有分布较均匀的小空泡。DowneyⅠ型异型淋巴细胞DowneyⅡ型异型淋巴细胞DowneyⅢ型异型淋巴细胞DowneyⅢ型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的常见病因病毒感染:EB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腺病毒,水痘,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HIV细菌感染:结核其它微生物感染:梅毒,肺炎支原体原虫感染:弓形虫病,疟
5、疾病免疫作用:血清病药物过敏:其它:SLE,淋巴结病,何杰金氏病(二)骨髓象无特异性改变淋巴细胞增多或正常,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但不如血象改变明显。原淋细胞不增多。组织细胞可增多。IM骨髓象IM骨髓象(三)血清学检查★1.嗜异性凝集试验(Paul-Bunelltest,P-B试验)【原理】传单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的嗜异性抗体可使绵羊或马红细胞凝集【应用】用于检测受检者血清中绵羊红细胞凝集的滴定度★2.鉴别吸收试验【原理】传单患者的红细胞凝集素(嗜异性抗体)不被Forssman抗原组织(豚鼠肾、马肾
6、)所吸收,但可被牛红细胞吸收,而其他疾病及血清病的红细胞凝集素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鉴别吸收试验嗜异性凝集效价未吸收前豚鼠肾组织吸收后牛红细胞悬液吸收后传单+++-血清病等++--正常人+-±注:+,未被吸收;-,已被吸收;±,部分吸收适用症:(1)临床上高度怀疑本病,但嗜异性凝集试验的滴度过低者(2)临床上无本病征象,但嗜异性凝集试验的滴度增高者(3)新近接受马血清注射者3单点试验【原理】以甲醛化的马红细胞代替嗜异性凝集试验的绵羊红细胞,以牛红细胞抗原取代牛红细胞。【临床意义
7、】诊断本病最常用的快速试验(4)EBV抗体检测VCA-IgM抗体:急性期阳性率高,是本病急性期诊断的重要指标VCA-IgG抗体:在发病2周达高峰,以后以低水平长期存在,宜用于流行病学调查EBV有五种抗原成分:病毒膜壳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核抗原(EBNA)淋巴细胞特定的膜抗原(LyDi)(5).其他检验a.肝功能检验b.脑脊液检验:葡萄糖含量正常,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细胞数可増加,多为淋巴细胞。c.尿液检验七、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热 、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
8、2.血象,异形淋巴细胞>10%3.嗜异性凝集试验(+)4.抗EBV抗体检测5.除外其他原因所致单核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