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948934
大小:221.00 KB
页数:70页
时间:2020-07-21
《气防知识培训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气防知识培训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甲醇厂安全监察处气防基础知识第一章工业毒物概述第二章有毒物质分述第三章气体防护的管理第四章防护器材的种类第五章急救措施及方法第六章小结第一章工业毒物概述第一节生产环境中有害困素一、物理因素:l、不良气象条件:高温—中暑,寒冷—冻伤。2、放射线:放射线病。3、大气压力的变化:高气压—潜函病,低气压—高山病。4、生产性噪音:神经性耳聋。5、生产性震动:震动病。生产环境中有害困素二、化学因素:1、工业毒物:职业中毒。2、生产注粉尘:尘肺、矽肺。三、生物因素:传染病一布氏杆菌病、炭疽第
2、二节工业毒物和职业性中毒一、毒物、工业毒物和职业性中毒毒物:某些物质侵入机体后,与体液及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变化,并在一定条件下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以致使某些器官和组织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病变,这些物质称为毒物。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中所使用或发生的毒物,叫做工业毒物。职业性中毒:工人劳动的过程中由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病变,称职业中毒或工业中毒。二、毒物的分类:1、按其性质(化学结构)分:(1)有机类:如苯(C6H6)甲醇(CH3OH)甲烷(CH4)等。(2)无机类:如氨(NH3)、硫酸(H2SO4)一氧化碳(CO)
3、等。2、按其形态分:(1)气体类:硫化氢、一氧化碳等;(2)液体类:硝酸、铜液、氨水等;(3)固体类:粉尘、矽尘(SiO2)、三氧化铬等;(4)雾:酸雾、三氧化硫和有机蒸汽等;3、按其致毒作用:(1)刺激性:卤族化合物、硫化物、氮氧化物、氨、醛类和酯类(2)窒息性:氮、氩、甲烷、二氧化碳、氢和水蒸汽等(3)麻醉性:乙醇(C2H3OH)(4)致热源性:氧化锌(ZnO)(5)腐蚀性:硫酸二甲脂(6)致敏性:苯二胺第三节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是毒物进入人体的最主要途径,95%以上中毒是由呼吸道侵入毒物引起的。生产中
4、所接触的毒物。绝大多数以粉尘、烟雾、蒸汽、气体或雾的形态悬浮于空气中的。毒物吸入呼吸道后,某些粉状物质虽然可被鼻腔中的鼻毛。滋润的粘膜面、以及粘膜上的颤毛截面留或粘附一部分,并在咳嗽或吐痰中排出。但是,由于肺泡的表面积很大(成人约九十平方米),具有很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当毒物进入肺泡后,就会迅速吸收。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呼吸道所吸收的毒物,不先经肝脏的解毒作用而直接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所以后果也较为严重。毒物吸收量的多少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肺通气量、接触时间有关。吸收的速度随毒物的水溶性而不同。愈易溶解于水的毒物,愈易吸收
5、。2、消化道:毒物单纯从消化道吸收引起的职业中毒很少见。但是,由呼吸道吸收侵入的毒物,一部分附在鼻咽部或混于上鼻咽的分泌物中而被吞咽。工人在有毒的车间内饮食、吸烟或用污染了毒物的手取食物等,常可将毒物带入消化道。毒物进入肠道后,主要在小肠内吸收。一部分经门静脉至肝脏,由于肝脏的解毒作用,使之成为毒性较小或无毒的物质;另一部分还可随胆汁分泌,再在肠内吸收;从粪便中还可排出一部分。因此,从消化道侵入的毒物,只有一部分未经解毒的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它的后果,一般不如从呼吸道及皮肤粘膜吸收者严重。3、皮肤和黏膜:有些工业毒物,可以
6、原形态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完整的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从皮肤所能吸收的毒物,有的是经毛囊空间通过皮肤腺而吸收的,也有的是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后侵入的。经皮肤黏膜侵入的毒物,也不先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而随血液流布至全身。第四节工业毒物的解毒和蓄积毒物进人体后,随着它的特性,在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大部分有机化合物在体内都经过一定的解毒过程,常见的解毒反应有水解、氧化、还原、结合四种。体内的毒物经过解毒或不经过变化最后将有一部分或全部排出体外。工业毒物的排出,主要是通过肾脏和肠道;其次,某些毒物也可以从肺脏和、皮肤
7、汗腺或唾液、浮汁、月经、血液等排出。某些工业毒物在体内解毒不完全或排泄不充分时,能被输送到某些器官和组织中,以不溶性或难溶性化合物在体内形成暂时的或长期的贮藏,当遇到某些适宜条件时,可再度以可溶性状态,大量进人血液,引起中毒症状。第五节中毒常见症状1、皮肤和黏膜损害:皮肤接触毒物后,可发生搔痒、刺痛、潮红、斑丘疹、发绀、浮肿,甚至剥脱性皮炎等。眼黏膜可发生羞明、疼痛、充血、异物感、大量流泪、分泌物增多等。鼻粘膜可发生流涕、喷嚏、鼻腔发干等。2、呼吸系统损害:发生鼻、咽部干燥、疼痛、烧灼感、咳嗽多痰、声音嘶哑、气喘、呼吸困
8、难、胸部压迫感、重者可全身青紫、呼吸衰竭而死亡。3、消化系统损害:发生口腔黏膜溃烂、口中异常气味、流涎、牙痛、牙齿动摇、齿龈肿胀、出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道与胃部烧灼感、上腹痛、肠疼痛、腹泻、便泌、便血、黄疸等。4、心脏血管系统损害:发生心悸、气促、心率不整、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心力衰竭甚至休克等。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