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826712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15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案例名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课时 1课时教学者xxx 一、教材内容分析“什么是等边三角形”这个问题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所以“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三角都相等、每个角都等于60°”,象这些性质,学生在回顾小学的基础上也就迎刃而解;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关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对于等边三角形当然适用,对于性质的理解学生在本节课上不难理解,只是对于“三线合一”的用法在等边三角形中运用时,如何去简单书写,教师需要通过题给学生略做点拨。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都知道,对理论验证的时候,我们可以采
2、取“实验法”和“证明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以及竞争能力,对于课本上的第三种方法: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我采用分组探究法和小组竞赛法。课本上的第二种方法“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我采用男女竞赛,学生讲台讲解的方法,形式多样,使难点在兴趣中迎刃而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技能:真正理解性质和判定,结合题能灵活运用性质和判定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不单一,学生在兴趣之中能灵活运用知识点举一反三,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团结协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
3、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到处蕴含着知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性质和判定”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性质和判定”在实际中的运用 四、学情分析小学以及前几节,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为本节课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如何去设计?怎样去讲解?这就需要根据学生情况,然后与教材结合起来去研究,总之,任何一个设计(1)知识上掌握(2)能力上培养(3)采取形式灵活(4)尽量让学生去创新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男女竞赛,小老师讲解、形式多样,兴趣中探究。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安排学生分组七、教学过程
4、诊测课题展示性质的探究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定的探究回顾性质与判定的运用收获与疑惑展示问题: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用法是什么?学生结合图说出“三线合一”的具体用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引言引出课题学生明白所要探究的内容在生活的图案上展示课题,暗示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知识和美。引导学生回顾: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学生根据定义得出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角相等、每个角都等于60°通过回顾,让学生不难理解这些性质多媒体展示等边三角形折叠的演示过程通过观察等边三角形的折叠,继而得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三条对称轴直观、
5、便于学生理解设问:“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在教师的引领下,轻松的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又一个性质:“三线合一”并且学会简单的书写用法使学生在顺其自然的状况下,轻松接受“三线合一”诊测等边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定义得出第一种证明方法: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种判定方法教师展示探究程序:(一)教具准备。制作一个三角形(要求:一个角60°两条边相等)(2)明确探究内容,利用教具探究(一个角60°,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3)探究比赛:看哪个小组探究方法彻底而灵活学生分组尽情展开思维,最后讲台展示各组探究战绩,从而引出第二个探究方法
6、:有一个角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采取探究形式各不相同,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培养兴趣方法灵活、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尽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竞争向上的创新精神。提出问题:“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边三角形呢?”开展男女讲答、证明学生前面讲解并口述证明过程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性质与判定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做回顾学生更加清楚本节重点,为难点的运用做更好的铺垫选择3个代表性的题(1)等边△ABC中,点D是AC的中点,点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EC=CD,DM⊥BC垂足是点M,求证:M是BE的中点ADBMCE(2)在△ABC中,线
7、段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P、Q两点,且BP=PQ=QC,求证:APQ为等边三角形AMNBPQC(3)点E为等边△ABC的边AC上的一点,且∠1=∠2,CD=BE,试判断△ADE的形状ADEEEBC本节3个例题,以学生为主,采取竞争形式:(1)比赛讲解(2)比赛书写活跃而不单板、推理正确而不失分让学生谈一谈收获和疑惑学生自抒己见自己学会反思,才会知道得与失,也才会在不足的基础上,更好的去完善自己分两个层次去布置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更好的去培优补差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活跃了课堂,使学生
8、在兴趣之中更加有信心的去学习,也更加激励我如何去设计出更好的课,培养出更多有能力的学生,人不能以年龄大而不学技术,唯一不足的是需要我在信息技术上不断的去学习、去完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