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740588
大小:4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7-07
《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说课稿、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南庆中心小学朱思维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六年级下册P41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三、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四、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
2、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让8个同学各拿一张印有比的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比和其他7个同学找朋友的游戏引入。)5:25和2:43:0.4和0.6:8 2:3和6:40.2:0.8和1:4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教师结合回答。师说: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比值进行判断的,可老师不是这样做的,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诀吗?告诉你们,老师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的。(为激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兴趣做出铺垫。)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出示课件)4:5
3、=8:10师问:这个比例的四个数之间有一种关系,你们能找出来吗?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用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齐读要求)。1把你发现的定义画出来。2什么叫比例的项?比例中有几个项?分别叫什么?3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吗?改写成分数后你还能找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吗?教师总结并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4:5=8:10 内项:5和8 外项:4和1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2.4:1.6=60:401.4:2=28:40 外内内
4、外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项项项项教师总结:这是比例的一般形式。(3)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如:2.4/1.6=60/40,1.4/2=28/40 2.比例的基本性质。师问: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出示要求: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个比例)。 师答: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1.4×40=5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2×28=56。 教师总结:外项的积等于内
5、项的积。师问:那分数形式的比例呢?如:1.4/2=28/401.4×40=56,2×28=56。 教师总结: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3.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填一填。 (1)1/2:1/5=1/4:1/10()×()=()×() (2)0.8:1.2=4:6()×()=()×() (3)4×5=2×104:()=():()三、归纳总结。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有两种表示形式:一般形式和分数形式。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6、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P43练习八第4~7题。五、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1.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2.比例有两种表示形式:一般形式和分数形式。3.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南庆中心小学朱思维一、说教材。1.说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1的内容。比例的知识是除法、分数、比、方程等知识综合与提升。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属于概念教学,
7、是解比例的基础,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2.说教学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⑵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⑶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二、说教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
8、主计算—汇报交流—初步发现—举例验证—概括总结”的过程,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为主。三、说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