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641447
大小:96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7-01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压强学案2(新版)苏科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压强学习目标1.复习压强基础知识;2.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3.练习利用压强公式计算.教学重难点压强公式计算教学方法归纳一、课前预习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且:(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压强(1)定义:叫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用表示.(2)公式:(3)单位:1Pa=11帕的物理意义:.3、如下图所示,F=15N,G=20N,则物体对于支撑面AB的压力如下:甲为N,乙为N,丙为N,丁为N.二、新课学习任务一:想一想:如何测自
2、己站立时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器材:设计方案:例1.小明要估测自己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测出自己的质量为50kg,测量鞋底的支撑面积时在方格纸上描下自己一只鞋底接触地面那部分的轮廓如图(图中的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6.25cm2).测量时,凡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小明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g取10N/kg,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任务二: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将课本79页图abcde分类)()()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例2.2011年2月21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近南
3、极中山站,考察船与中山站之间是一层海冰.科考队员打算驾驶履带车驶过冰层前往中山站,载人履带车的质量为25t,每条履带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2m2.为探测冰层的承受极限,科考队员把质量为280kg、底面积为400cm2的钢锭压在水平冰层上,冰层恰好处于极限状态(有微小裂缝但无明显破裂).问:(g取10N/kg)(1)冰层能承受的极限压强是多少?(2)通过计算判断履带车能否安全驶过冰层?例3.云南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该省特有的野牛(因其腿下部呈白色,俗称“白袜子”)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动物保护组织成员测量出野牛在水平沙地
4、上站立时留下的一个脚印的面积0.025m2,深度为1.8cm,并对该沙地进行抗压实验,发现使沙地达到相同深度的压强为2×105Pa,请你根据以上数据推算出:(1)野牛对该少地的压力为多少N?(假设四只脚的面积相等)(2)野牛的质量为多少t?(g=10N/kg)三、课堂检测1.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B.书包背带做得较宽C.斧刃磨得很锋利D.在铁轨下面铺枕木2.某中学生质量为50kg,双脚站立在水平冰面上时发现冰面有破裂的危险!他及时卧在冰面上匍匐前进,避免了意外的发生。已知
5、每只脚与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200cm2,则小明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N(g取10N/kg),压强是Pa.平卧时能避免意外发生的原因是。3.研究表明,太阳光对被照射的物体也具有力的作用,利用这一现象制成的太阳帆可以为太空飞船提供动力。设一个太阳帆的面积为1×104m2,正对太阳时受到光的压强为9×10-4Pa,则太阳帆受到光的压力为N。4.如图所示,小华往墙上按图钉时,图钉帽的面积为1cm2,图钉尖的面积为5×10-4cm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40N,求:图钉尖对墙的压强是手对图钉帽压强的多少倍?F帮帮你1m2
6、=102dm21m2=104cm21m2=106mm2图1图2图3四、课后巩固1.请完成下列各图中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示意图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程度来确定。(2)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3)分析比较图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3.南极洲是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2010年11月11日
7、至2011年4月1日,我国完成了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下面是科考队员在南极的一些做法:如图是今年2月底我国科考队员在薄冰上卸载卡特比勒车时的情景,车质量为2.5×104kg,履带与地面接触总面积为2.5m2。(取g=10N/kg)(1)为移动此车,在冰面上铺木板是为了;(2)此车对木板的压强为多少?4.某冰面只能承受2.8×104Pa的压强,一个质量是46kg的小孩,坐在质量为10kg的雪橇上,为了安全通过冰面,雪橇与冰的接触面积至少得多少cm2才行?(g=10N/kg)5.根据某建筑工程需要制成了一体积为1m3的正
8、方体大理石块,经测定大理石块的质量为2.7×103kg。(g取10N/kg)(1)该大理石的密度是多少?(2)该大理石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五、课后反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