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题(人民版):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单元综合检测(六)(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检测范围:专题十)(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右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该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B.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C.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解析 B 一牛一人的耕作技
2、术在汉代就出现了,因此,A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项,铁农具与犁耕技术开始流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因此,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解析 A 从材料中“士不耕天下受饥,女不织天下受寒”可知强调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3.《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
3、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9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解析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农“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一生辛勤劳作,才能勉强维持生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4.(2013·石家庄质检)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进步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
4、的确立解析 B 材料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出现,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B项。5.(2013·衡水期末)读《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据此图可知晚商时期的青铜铸造( )A.是该时期文化遗址的共同特征B.遗址分布和政治中心分布一致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解析 B 从图片中我们可知代表性青铜器出土地区与古代政治中心的分布是一致的,故选择B项。A项表述绝对,C项错在长江流域,西周的青铜器铸造业更加繁荣,D项错误。6.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
6、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解析 B 官营手工业拥有技术、规模优势,故选B项。官窑产品不投入市场获利,排除A项。与朝廷威严无关,排除C项。官窑实行技术垄断,不利于创新,排除D项。8.《沈氏家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解析 D 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民的副业,不以盈利
7、为目的,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9.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B.市民殷富C.商业繁荣D.雇佣关系出现解析 D 雇佣关系最早出现在明朝,选择D项。10.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丝织业“小户”“
8、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贵重金属货币的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 C A、B两项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都是农业方面的成就,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