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

ID:56442415

大小:13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4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地形图的判读章节(课题)名称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学时2总课时10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地形图的概念、特点。并且能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地形图。过程方法通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分层地形图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锻炼学生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2、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地形图的概念、特点。并且能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地形图。教学难点能够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地形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1、导入2、看图思考地球表面有陆地,海洋,高山,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形象的反映出来呢、观察图1.34.思考什么叫相对高度,什么叫等高线?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

3、: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学生回答,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看图思考,回答问题。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的概念。3、结合课本,自主学习4、看图巩固观察课本25页,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再结合课本,讨论问题:1、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2、等高线地形图如何判读。小结: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

4、地形。(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地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观看多媒体投影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判读。结合课本,小组探究观看多媒体投影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判读。5、比较学习6、小结7、作业通过

5、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对比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图1.42思考问题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它有哪些着色规律,及其判读。1、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上着上不同的颜色,这样的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2、着色规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3、不同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特点:地形类型高度地面起伏状况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500米以上起伏大丘陵500米以下起伏和缓盆

6、地不固定中间低,四周高平原200米以下起伏小1、等高线地形图的定义,判读等。2、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定义,判读等。27,28页第一二题。观察图1.42思考问题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它有哪些着色规律,及其判读。个性化为学有余力学扩充课外知识,完善知识面。教学生所做的调整为需要帮助学生所做的调整实施个别辅导,板书设计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1、等高线地形图2、分层设色地形图2、地形类型高度地面起伏状况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500米以上起伏大丘陵500米以下起伏和缓盆地不固定中间低,四周高平

7、原200米以下起伏小地形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3、4、。教学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