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运算-集合与关系-离散数学.ppt

集合的运算-集合与关系-离散数学.ppt

ID:56421529

大小:20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6-17

集合的运算-集合与关系-离散数学.ppt_第1页
集合的运算-集合与关系-离散数学.ppt_第2页
集合的运算-集合与关系-离散数学.ppt_第3页
集合的运算-集合与关系-离散数学.ppt_第4页
集合的运算-集合与关系-离散数学.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集合的运算-集合与关系-离散数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集合的运算1一、定义设A、B是两个集合,={x

2、x∈A∨x∈B}x∈A∪Bx∈A∨x∈B={x

3、xA∧xB}x∈A∩Bx∈A∧x∈B={x

4、x∈A∧xB}x∈A-Bx∈A∧xB={x

5、x∈E∧xA}={x

6、xA}x∈~AxA(x∈A)={x

7、((xA)∧(xB))∨((xB)∧(xA))}AB=(A-B)∪(B-A)AB=(A∪B)-(A∩B)EAB差集EAB交集补集EA并集EAB(1)并集A∪B(2)交集A∩B(3)差集A-B(4)补集~A(5)对称差集AB2例:A={4,{1,2},{3}},B={

8、{3},{1,2,3},4,{1,2},{1}}则:A∩B={4,{1,2},{3}}=AA∪B={4,{1,2},{3},{1,2,3},{1}}=BA-B=ΦB-A={{1,2,3},{1}}3二、集合的运算律等幂律:A∪A=A;A∩A=A;交换律:A∪B=B∪A;A∩B=B∩A结合律:A∪(B∪C)=(A∪B)∪C;A∩(B∩C)=(A∩B)∩C;恒等律:A∪Φ=A;A∩E=A;零 律:A∪E=E;A∩Φ=Φ;分配律:A∩(B∪C)=(A∩B)∪(A∩C)A∪(B∩C)=(A∪B)∩(A∪C)吸收律:A∩(A∪B)=A;A∪(A∩B)=

9、A;集合的运算律是指集合的交、并、补、差等运算的主要性质,也称为集合的基本定律。4定理否定律:~~A=A;德摩根定律:~(A∩B)=~A∪~B~(A∪B)=~A∩~B矛盾律:A∩~A=Φ;排中律:A∪~A=E。其他:A-A=Φ;A-B=A-(A∩B);A-B=A∩~B;(A-B)-C=A-(B∪C);A∪(B-A)=A∪B;EAB5三、证明集合相等的四种方法方法一:命题演算法(逻辑等价式和推理规则)方法二:等式代入法(假设交换律、分配律、同一律、零律已经成立)方法三:证明出:AB且BA,则A=B。方法四:反证法6三、证明集合相等的四种方法

10、方法一:命题演算法(逻辑等价式和推理规则)例:证明A∪(A∩B)=A(吸收律)证任取x,x(A∪(A∩B))xA∨x(A∩B)xA∨(xA∧xB)xA因此得A∪(AB)=A。方法二:等式代入法(假设交换律、分配律、同一律、零律已经成立)例证明吸收律A∪(A∩B)=(A∩E)∪(A∩B)=A∩(E∪B)=A∩E=A7集合等式的证明方法三:证明出:AB且BA,则A=B依据:定理3-1.1A=B,当且仅当AB且BA。例如:(P91定理3-2.5的证明方法)方法四:反证法假设不等,推出矛盾。8分析:(x)(x∈A∩B

11、x∈A)(x)(x∈Ax∈B)证明:A∩B=A,(x)(x∈A∩Bx∈A)(x)((x∈A∩Bx∈A)∧(x∈Ax∈A∩B))(x)((xA∩B∨x∈A)∧(xA∨x∈A∩B))(x)(((x∈A∧x∈B)∨x∈A)∧(xA∨(x∈A∧x∈B))(x)(((xA∨xB)∨x∈A)∧(xA∨(x∈A∧x∈B)))(x)(T∧(T∧(xA∨x∈B)))(x)(xA∨x∈B)(x)(x∈Ax∈B)AB证明P90定理3-2.3:A∩B=AAB9四、证明AB的四种方法:方法一:A

12、和B是用枚举方式定义的:依次检查A的每个元素是否在B中出现。方法二:通过集合运算判断AB:即A∪B=B,A∩B=A,AB=三个等式中有一个为真,则AB。方法三:通过文氏图判断集合的包含(注意这里是判断,而不是证明)方法四:A和B是谓词定义的,且A和B中元素的性质分别为P和Q:(即:A={x

13、P(x)}B={x

14、Q(x)}利用的定义证明(按定义证明法)。10按定义证明的方法若定义中有“若…则…”来描述的,则在证明时应采用离散数学中特有的按定义证明方法即证明时,首先叙述定义的前半部分“若…”,将这部分的内容称为“附加的已知条件”,此时利

15、用该“附加的已知条件”和题目本身所给的已知条件证明出定义的后半部分“则…”,这部分的内容称为定义中的结论。这种证明问题的方法在于:证明时不能单纯利用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而应同时利用定义中的“已知”,推出的并非整个定义,而是定义中的结论。这与一般的证明思路:已知→中间结果→结论是完全不同的。本章的证明大部分都采用按定义证明方法。利用的定义证明:AB定义:AB(x)(x∈Ax∈B)证明:假设(x)(x∈A),利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已有的定理和公理去推出即(x)(x∈B),从而证明AB。注意:若已知AB,则可以设(x)(x∈

16、A)(x)(x∈B)11六、证明集合不等的方法证AB:方法一:举例或画文氏图示意。方法二:转化为证明逻辑判断式不等价。A≠B(x)(xA且x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