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71519
大小:82.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6-13
《建安七子与蔡琰.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建安七子与蔡琰建安七子说法出自于《典论-论文》,指的是:孔融(字文举,153-208),陈琳(字孔璋,?-217),王粲(字仲宣,177-217),徐干(字伟长,171-217),阮隅(字符瑜,?-212),应(字德琏,?-217),刘桢(字公干,?-217)七人。孔融年龄最大,与曹操有矛盾而后被杀,期于六个都是曹操的臣子,而依附曹操,想干一番,所以作品偏重抒发自己的抱负,体现“建安风骨”。孔融的成就主要是散文,著名的是《荐称衡表》。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他能诗善于赋。诗
2、歌以《七哀诗》为最有名。很小就有才华,蔡邑在他小时侯就称赞过他。王小时候就很机灵,过目不忘。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期:32岁以前为前期,17-32,逃难到荆州依刘表,在那儿15年不被重用。32-41岁死,曹操到洛阳时受重用,在讨伐孙权的路上去世。前期诗歌,辞赋现实注意精神强,反映当时动乱。后期为曹操歌功颂德,反映贵族生活作品。代表作是《七哀诗》董卓在长安动乱,他去荆州,离开长安到荆州路上所见所闻。其中第一首是汉末现实的真实写照:这是诗人由长安避乱赴荆州时写途中所见。诗中各句是特写场面,深刻揭示出当时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和
3、人民的深重灾难,使人触目惊心《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豹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志,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空!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溃然伤心肝。。刘桢:擅长写诗,在当时名气很大。可惜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其中写得最好的是《赠从弟》三首。从弟是堂弟,以松柏赞扬从弟,实是自托。《诗品》称他“真骨凌霸,高风跨俗”品格,《赠从弟》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凄惨
4、,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陈琳:写得最好的是表章书记和应用文。如代替袁绍作的一篇讨伐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陈琳所作文集十卷已散失。明人辑有《陈记室集》一卷。他除善于作文外,也能写诗。今存诗歌四首,其中《饮马长城窟行》为最好。诗中真实地描写了无止境的徭役带给人们的苦痛和灾难。这首诗基本上用对话写成,作者选择一些有典型性的语言,真棵地反映了人民在残酷的徭役中被剥削被奴役的痛苦,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阮瑀:少时跟随著名的文学家蔡邑学习,文笔敏捷,蔡很称赞他的才能。他还懂音律,能鼓琴。阮瑀的文章喜欢用典和讲
5、究辞藻,文中排比句很多,字数也很整齐。这是两汉散文转变问南北朝骈文的过度的产物。他不以诗见长,但所作《驾出北部门行》是一首好诗。在诗中,诗人以深厚的同情心,描写了孤儿遭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虽就全诗来说,揭露的程度不及汉乐府《孤儿行》深刻,但他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家庭的矛盾。“骨消饥肉尽,体若枯树皮”等句,描写比较生动形象。孔融:又叫孔北海,性格刚直,直言敢谏,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有是个、颂、碑文、论议、六言、策、表、檄、教令、书记共25篇,少数已经散失,后人辑有《孔北海集》。孔融以散文见长,讲究辞藻,既
6、有骈文的气息,如《荐称衡表》。应瑒生年不详,于建安22年,与徐干、刘桢、陈琳等人都死于瘟疫流行之中。应瑒才能曾被曹操所赏识,曹曾称:“常裴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隧,良方痛惜”。应瑒擅长于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作很少,代表作是《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一首,音调悲切。较出名的有《别诗》,写离家外出的行役之苦。徐干据说他:“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曰……弱冠学五经,悉载于口,博闻强记。”可见他是一个刻苦求学、知识渊博的人。现存徐干的主要著作是《中论》。曹操称他这本书说它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
7、传于后。他也擅长诗赋,曹丕说他的《玄猿》《漏厄》《圆肩》《桔赋》等,“虽张(衡)蔡(邕)不过也”。他的诗则以《室思》六首为较有名。其中:“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女子长期怀念外出的丈夫。还有一首: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别来历年岁,旧思何可期?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讥。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既厚不为薄,想君时见思。诗人强调的是人与人的感情要真挚笃厚,始终不变,不要“重新忘故”,这在当时有一定的讽喻意义。但艺术性不高。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她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诗人。生年不详,据郭沫
8、若考证,约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父亲蔡邕,又叫蔡伯喈,东汉末年文学家,又精通于天文数学,还擅长音乐,会操琴。蔡琰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养,“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相传她父亲曾赐给她典籍4千余篇,后来全部散失。曹操要她凭记忆整理了400余篇。文无遗误。表现了惊人的智能和记忆力。五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