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

ID:5636419

大小:2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20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_第1页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_第2页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_第3页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_第4页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7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前导学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近代①的出现,解救民族危难,缓和②。2.主张⑴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③”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⑵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④。3.影响⑴反映了⑤的利益和要求。⑵成为甲午战争后⑥兴起的先声。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①皇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2.变法理论⑴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②”“升平世(小康)

2、”和“③(大同)”。⑵代表:《④》和《孔子改制考》。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⑤。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⑴背景:189年4月,日本逼签《①》,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⑵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②”等主张。⑶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③的政治活动。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④》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3.组织活动——强学会⑴成立:189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后又在上海成立⑤。⑵性质:维新派的⑥。⑶宗旨:研习西学,交流⑦。⑷影响:使⑧迅

3、速开展起。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⑴活动A.担任《①》主笔。B.发表《②》等。⑵主张A.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③和化教育制度。B.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④制度。.改革⑤,培养有用人才。D.大力发展⑥。 ⑶影响: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⑦。2.谭嗣同⑴活动A.发表《⑧》。B.参与创办⑨,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⑵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3.严复⑴活动A.创办《⑩》。B.介绍《⑪》。⑵主张:借达尔的⑫,阐明维新变法主张。4.维新运动的影响⑴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

4、制⑬的作用。⑵资产阶级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⑶⑮新局面逐渐形成。2、堂识真1.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2.189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

5、物和这个团体()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3.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①新学伪经经考②资政新篇③孔子改制考④天朝田亩制度A.②④B.②③.①③D.①④4.“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封建君主专制A.①②④B.①②③④.②③④D.②③189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6、)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7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

7、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3、后见功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且法者,所以守

8、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四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全集》⑶材料二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谁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7维新运动的兴起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前导学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近代①的出现,解救民族危难,缓和②。2.主张⑴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③”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⑵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④。3.影响⑴反映了⑤的利益和要求。⑵成为甲午战争后⑥兴起的先声。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第一次上书①皇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2.变法理论⑴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②”“升平世(小康)

2、”和“③(大同)”。⑵代表:《④》和《孔子改制考》。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⑤。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⑴背景:189年4月,日本逼签《①》,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⑵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②”等主张。⑶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③的政治活动。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④》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3.组织活动——强学会⑴成立:189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后又在上海成立⑤。⑵性质:维新派的⑥。⑶宗旨:研习西学,交流⑦。⑷影响:使⑧迅

3、速开展起。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⑴活动A.担任《①》主笔。B.发表《②》等。⑵主张A.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③和化教育制度。B.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④制度。.改革⑤,培养有用人才。D.大力发展⑥。 ⑶影响: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⑦。2.谭嗣同⑴活动A.发表《⑧》。B.参与创办⑨,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⑵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3.严复⑴活动A.创办《⑩》。B.介绍《⑪》。⑵主张:借达尔的⑫,阐明维新变法主张。4.维新运动的影响⑴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

4、制⑬的作用。⑵资产阶级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⑶⑮新局面逐渐形成。2、堂识真1.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2.189年,康有为等维新派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

5、物和这个团体()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3.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①新学伪经经考②资政新篇③孔子改制考④天朝田亩制度A.②④B.②③.①③D.①④4.“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封建君主专制A.①②④B.①②③④.②③④D.②③189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6、)A强学会的成立B《中外纪闻》创办.“公车上书”D.保国会成立6.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抨击封建专制思想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7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

7、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3、后见功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且法者,所以守

8、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四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全集》⑶材料二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他的谁依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