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显像技术

核磁共振显像技术

ID:5636408

大小:480.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7-11-14

核磁共振显像技术_第1页
核磁共振显像技术_第2页
核磁共振显像技术_第3页
核磁共振显像技术_第4页
核磁共振显像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核磁共振显像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核磁共振显像技术制作人:李成陈敏樊一腾刘文杰李振演讲人:李成2010年4月5日2003年10月6日,瑞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宣布,本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的保罗·C·劳特伯(PaulCLauterbur)和英国的皮特·曼斯菲尔德(PeterMansfield),因为他们发明了磁共振成像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清清楚楚地看清自己或其他生物体内的器官,为医疗诊断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手段。劳特伯1929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小城悉尼,1951年获凯斯理工学院理学士,1962年获费城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1963年至198

2、4年间,劳特布尔作为化学和放射学系教授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核磁共振光谱学及其应用的研究。劳特布尔还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推广应用到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1985年至2004年,他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2004年3月27日因肾病在家中去世,享年77岁。保罗·C·劳特伯PaulCLauterbur曼斯菲尔德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59年获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理学士,1962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2年到1964年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助理研究员,1964年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

3、系担任讲师,现为该大学物理系教授。除物理学之外,曼斯菲尔德还对语言学、阅读和飞行感兴趣,并拥有飞机和直升机两用的飞行员执照。他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皮特·曼斯菲尔德PeterMansfield核磁共振显像技术核磁共振的概念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发展核磁共振的应用核磁共振的优点与缺点核磁共振的概念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即NMR)是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变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现象。通常人们所说的核磁共振指的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分

4、子结构、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现象是因为具有核自旋进而产生磁偶极,其大小可用核磁矩(μ)表示。每个磁偶极就像一个小磁针,在没有外部磁场干扰时,它的取向是随意而无规则的。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均匀的外部磁场中,它就会变成有序的排列,且有两种取向,一种顺磁场方向,一种逆磁场方向。前者是低能态,稳定;后者是高能态,不稳定。二者的能级差ΔE与外加磁场强度成正比ΔE=并不是所有原子核都有磁矩,只有当它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有一个是奇数时,它就和电子一样有自旋运动,产生磁矩11H,136C,199F和3115P有自旋现象126C和168O没有

5、自旋现象B0γh2πB0为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h为普朗克常量;γ为磁旋比,是核的一个特征常数在外磁场中质子的取向和能级示意图处于低能态的自旋核,从电磁辐射中吸收相当于ΔE的能量后,发生自旋能级的跃迁和“翻转”成逆磁场取向,同时给出一个吸收信号,这种由于核吸收了电磁波的能量而引起的自旋能级的跃迁叫做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

6、。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为了让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为原子核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射频场来提供的。根据物理学原理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射频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号。核磁共振的发展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

7、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70年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出现了1973年劳特伯发表了核磁共振成像实验,并立刻引起了广泛重视,短短10年间就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88年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美国政府还将20世纪90年代

8、确定为“脑的十年”。2003年,保罗·劳特伯尔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彼得·曼斯菲尔因为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的贡献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核磁共振的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