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27632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1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实施方案一、教学问题与困惑《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现在的小学生作业的设计普遍受到时间、地点以及学生的家庭条件等影响,课外作业的有效性打了很大折扣。二、问题归因与分析1.作业形式单一,内容繁琐。作业的内容
2、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和设计,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不做,可现在我们的老师布置的作业较多是巩固性练习,很少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弹性作业,使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相反,很多时候还是大量单一、繁琐的练习。太多课外作业的内容单调:计算唱主角,考前不同题型的反复操练。完成的方式单一:从形式上看大多借助纸笔完成,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从时间上看,多为“今天的作业明天交”——限时完成;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多要求个人完成。2.作业量过大,机械重复过多。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
3、了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设计的作业,往往只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作业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总是在写呀、算呀,而不是在探究性的学习。3.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一刀切。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做作业各有所得。有的老师在作业布置时,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要求学生毫无选择的完成,不会的要求硬着去完成,会的也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如此“一刀切”的作业没有层次性,无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这势必造成“差
4、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的状况,从而导致部分农村学生学生草草了事。这样显然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发展。4.应用意识不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运用,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做课外作业时学生只会按类型做题,不会应用。他们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更不知道怎样去获得数据、解决问题。探索出作业有效的标准,影响作业有效的因素,课外作业设计及检查落实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确保作业的有效性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小学
5、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设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作业形式。通过研究,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提供既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又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广大一线教师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可借鉴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四、研究的措施与策略(一)趣味设计,乐中求知。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尤其对小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新奇感,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
6、的求知欲,促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1.布置新颖有趣的作业。布置课外作业时,首先要考虑作业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1)游戏作业。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2)包装作业。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则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2
7、.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作业一旦完成,需要及时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加动力。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作业”的观念,慎用横向比较的传统评价方式,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其次,要创造机会,通过介绍、交流、传阅、发表、广播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创造成果。另外,还可定期举办“课外作业展评”、“课外作业经验交流会”“最佳学习小组”评选等,给予学生精神乃至物质上的小奖励,让学生经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在体验作业乐趣与价值的同时,更会蓄积起新一轮作业的热情与经验。(二)生活设计,追溯本源。凡是学生在平时生
8、活中所做的事都可以成为作业内容。在数学作业布置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