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19618
大小:1.20 M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6-11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公开课5914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月,是天边的一首诗。11、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2、江天一色无纤尘,--------------------------------。3、----------------------------------,我舞影零乱。4、沙上并禽池上暝,--------------------------------。5、--------------------------------,玉人何处教吹箫。6、不知乘月几人归,-----------------------------------。7
2、、-----------------------------------------,对影成三人。8、--------------------,随君直到夜郎西。21、月如钩2、皎皎空中孤月轮3、我歌月徘徊4、云破月来花弄影5、二十四桥明月夜6、落月摇情满江树7、举杯邀明月8、我寄愁心与明月3又见杨柳岸边月——《雨霖铃》复习4送别诗时间地点方式景物送别长亭、渡口、寒蝉、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秋季、傍晚、饮酒饯别5——虚实相生镜花水月别样情61、阐释概念:什么是实?什么是虚?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7
3、在诗歌中,“虚”常包括四类:1、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幻想----神鬼梦境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4联想---由此及彼8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物与想象的景、事、物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情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92、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全词上片除“念
4、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分别时的不舍和痛苦心情,是实写;“今宵酒醒何处”渲染凄冷的氛围,“此去经年”写分别后的设想,都是是虚写,表现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痛苦。103、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夜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这首诗(4)一、二句描写冬至夜里诗人孤灯独坐思亲的情景,是实写。三、四句从对方起笔,通过想象描写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的画面
5、,是虚写。虚实相生,诗人通过写家人思念自己含蓄地表现自己的思家之情。114、(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4分)(2)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此诗(4分)(2)诗的前两句写橘柚香中醉别江楼,满江风雨孤舟凉,是叙事写景,是实写;后两句由实入虚,推己及人,借助想象,虚拟友人别后情景,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心和不舍。(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2江 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6、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得(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此词。拓展:13从虚实角度赏析齐白石的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14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一边写记忆的思念,一边写真实的伤痛,虚实相生,相互对比,更显别痛之意,写出了生死相隔的悲凉,对爱妻的怀念之情读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15这幅画用简略的笔墨勾勒了一带远山,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
7、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用“远山”、“山涧”、“急流”、来表现十里山泉的意境,是写实;用稚嫩的蝌蚪活泼地戏水玩耍来表现可闻而不可视的蛙声,是写虚。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16月,是天边的一首诗。1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