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8968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20
《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中易忽略的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中易忽略的技巧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中易忽略的技巧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中易忽略的技巧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中易忽略的技巧 这里所讲的学作品指的是古诗词与学类的现代,这一部分的复习一直是高三语复习中的难点,多数学生甚至一部分老师都觉得无从下手,致使不少学生都抱着“靠天收”的态度。然而,这部分内容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高达30分,占整个卷面总分的1/,并且在08年及以后的高考中还有提高之势,这让我们的考生们都赌不起;积极面对、仔细研究才是真正有效的应对之策。近年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探讨越越多,也越越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
2、性,但是有几个方面的技巧常常被忽视。 一.带着疑问阅读: 每带一届高三,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在阅读学作品前,有没有先就诗的题目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说没有,他们习惯于跟着诗的内容去阅读,而不是带着疑问阅读。这就会造成阅读过程中的盲目、不得重点的现象,从而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都是被牵着鼻子走,不得要领。事实上,除了极少部分的词只有词牌外,试卷中的大部分学作品都是有标题的,这些标题大多都是诗的中心或写作对象、范围,针对标题提出的疑问往往就是对其中心内容的探究,而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
3、答案时,通常也就掌握了作品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答题又是大有帮助的。如2006年江苏卷的现代大阅读,标题是《一幅烟雨牛鹭图》,看到这个标题,我们会想到:这可能是一篇写景的,景里有烟雨、牛和鹭,作者描绘的这幅图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或理呢?带着这类问题去看,自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的重点,为答题做好准备。再看看后的题目,四题中有三题与我们的疑问有关:1、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3、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明的态度是什么?4、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
4、者的用意是什么?即使自己提的问题与考题不太一致,也一定会对做题大有帮助,因为你对作品的重点内容已基本了解。 自己提问的方法很简单:不定问+固定问(两者之间往往是有重叠的)。不定问即自己看到作品标题后头脑里自然出现的问题,这类问题因人而异,不求一致,但本质上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固定问是指每一篇作品都必须搞清楚的两个问题:思路、中心。以2006年全国卷的现代大阅读为例,标题是《绵绵土》,不定问:什么是“绵绵土”?土怎么是“绵绵”的呢?写土是不是与抒发故乡情有关呢?固定问:本的思路是什么?中心是什么? 二.带着
5、答案做题: 大部分学生在看完作品后不会去思考什么,而是直接去做题,题目问什么他就再到中去找什么,对作品没有整体的把握,在答题时往往会遗漏要点、以偏概全。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对看标题时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整理在草稿纸上,这样做题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遗漏、避免片面了。 三.弄清问题本质: 学作品阅读的试题提问方式千变万化,学生们因此经常摸不着头脑。其实,问法虽多,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此处的“宗”指的就是《考试说明》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古诗鉴赏的对象一般是四小类:1、形象;2
6、、语言;3、表达技巧;4、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现代中学作品阅读的要求主要是针对下列八小类:1、重要词语的含义;2、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思路、结构;4、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6、形象;7、语言;8、表达技巧。对于这些考点,要做到心中有数,看到题目时,必须先弄清它的本质是考点中的哪一项,从而“对症下药”。如2006年福建卷的诗歌鉴赏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分析诗句中的表达技巧与情感。再如2004年江苏卷中《草
7、堂•诗魂》一的试题:从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意概括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则是对第四段内容的筛选与整合。 四、从选择题入门: 近几年的诗歌鉴赏与现代大阅读的试题都是简答题形式,对学生说难度较大。我们不妨从2002年之前十年的高考语试卷入手,因为那个阶段高考语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与现代大阅读的最后一题是选择题,形式虽然不同,出题角度与答题规范是一致的,我们完全可以分析这些选项的角度、学习它们的表达、掌握一些术语。如99年全国卷: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
8、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个题目的四个选项分别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