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课文质疑点,奏响课堂主旋律.doc

找准课文质疑点,奏响课堂主旋律.doc

ID:56288315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09

找准课文质疑点,奏响课堂主旋律.doc_第1页
找准课文质疑点,奏响课堂主旋律.doc_第2页
找准课文质疑点,奏响课堂主旋律.doc_第3页
找准课文质疑点,奏响课堂主旋律.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找准课文质疑点,奏响课堂主旋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找准课文质疑点,奏响课堂主旋律印江实验学校谭颖慧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伴随着“质疑”也出现了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的问题有时问得很浅显,一读便知,不必动脑;有时学生为了质疑而质疑,根本没有深入思考;也有时形成了程式化的“三段问”---谁(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老师只要说让质疑,学生就套“问题模具”动嘴不动脑。学生的质疑有量无质,质疑的目的没有达到,导致老师也成了虚晃一枪,将“开放”又回归到了“预设”。那么,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找准文

2、章的质疑点,使得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切实地突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学会以疑促思呢?我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一、在课文的插图处质疑。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课文中的插图,不但能配合课文内容,耐人寻味地体会中心思想,而且正是学生自主探究,引起质疑的地方。如教《观潮》这课时,教师先后出示两幅对比强烈的插图(一幅是:潮来前江面平静。另一幅是:潮来时江水形成两丈多高的水墙,

3、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感到惊讶产生质疑:什么原因会产生这样的景象?为什么潮水可以涨得这么高呢?什么时候才有这种的情况?是否每个江面都有这样情况吗?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教师乘胜追击:“这是为什么呀?有没有信心自己来读懂课文内容,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还没等老师说开始,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中去了。二、在课文空白处质疑。“无画处皆成妙境”。重视空白是众多文本的共同特征。小语课文中的“空白”也随处可见:有的在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的在结尾处设下悬念;有的在对话中安排省略;有的在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就是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教

4、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进行质疑,召唤学生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就会收获意外的课堂惊喜。例如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教学时出示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

5、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了个性化的理解。三、在课文重点处质疑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重点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然后将句子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三层意思质疑:怎

6、样饱受极寒?他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为什么会打动人心?从而去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四、在课文题目处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题目都是作者(或编者)精心拟定的。这些课题言简意赅:或提示文章主要内容,或指明事件重要线索,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彰显文体语言风格……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解读课文的内涵,学习课文的语言奥秘,体会课文的精髓。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在教材中的很多课题常常使人产生疑问,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7、教《鱼游到了纸上》,当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读题目,他们马上产生疑问,纷纷举手提出:“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啦?鱼不在水里游吗?题目错了吗?应该把《鱼游到了纸上》改成《鱼画到了纸上》、《鱼游到了河里》等。”于是,学生很自然而然地激烈议论起来,各抒己见,在这精彩的场面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兴趣。让他们悟出聋哑青年因为画技高超,所以把鱼画得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