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doc

“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doc

ID:56222295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2

“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doc_第1页
“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doc_第2页
“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doc_第3页
“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惚恍之美”的艺术内涵及其意义摘耍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管锥编》和《谈艺录》中有关“惚恍之美”的论点为线索,论述了其深刻内涵,分析了其审美特点,并指出其重耍意义。关键词:钱钟书惚恍之美模糊美学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和《谈艺录》中,多次对“惚恍之美”进行阐述,新人耳目,启人心智,其论卓识精警,境谛深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就其美学内涵、审美特点和重要意义作一・论述。一“惚恍之美”的内涵在《管锥编•老子王弼注》第八则中,钱钟书先生先引用《老子》十四章、二十一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彖,是谓惚恍”,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引苏辙《老子解》对其解释:“状,其若也,象,其征也;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皆非无也。”再引吕惠卿《道德经传》作进一步阐释:“象者疑于有物而非物也,物者疑于无物而有物者也。”在苏辙、吕惠卿眼里,“惚恍”指的是人们对于道的体悟状态,似有如无、若有若无,似乎超出人们的感知范围,却又被人们所感知。“无状之状,无物之彖”,是说“恍惚”在人们的主观心灵感觉里是存在的,是可以体悟的,但在客观的现实当屮则是遍寻不见的,是不可以察觉得到的,是形形而不可见,形形而不可闻,形形而不可名的。这

3、只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审美混沌状态,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领悟。老子之言,释者众多,人们习以为常,未能引起注意,更未必知其价值。钱钟书先生指出他们“立言各有攸为,而百虑一致,皆示惟恍惟惚”,可谓独具慧眼,拈出“惚恍”两字,加以细审深论,“能形容似无如有之境。游艺观物,此境每遭。”钟书先生发前人所未发,将“惚恍”从“道”的哲学话语中剥离出来,将其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淡化其哲学含义,赋予其美学新义。“惚恍”,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构成“惚恍”审美体验的要素,不在外物,而在于人的内心,于不经意处求之,才能把握“惚恍”之美的妙处。钱钟

4、书先生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典籍来阐发“惚恍之美”的内涵。在《管锥编》中引用我国古代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李华“听声静复喧,忘色无更有”、司空图“遇之非深,即之愈稀”、辛弃疾“似有人声听却无”等诗句,以及外国罗斯金论画“不注目吋才觉宛在,稍一注目乂消失无痕”、艾略特论诗“不经心读吋,则逼人而不可忽视,经心读吋,乂退藏于密”等论述,他认为这些论家“立言各有攸为,而百虑一致,皆示惟恍惟惚。”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引用谢榛《四溟诗话》之语:“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妙在含胡,方见作手。”“含胡”意同“

5、惚恍”,亦在强调艺术应当追求一种朦胧、氤氤的艺术风格。钱钟书先生标举这些例证说明,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会呈现“有闻无声”、“有见无物”的现象,给人一种模糊朦胧、缥渺恍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非言语能表达的,只能凭借意象,存在于人的感悟中,让人从中体味到…种含蓄朦胧的审美感受和精细深微的意旨。综上所述,“惚恍之美”,它是创作主体对外在物体的心灵观照,将其体味到的最精微的纶活场景和最幽深的生命律动,通过文字或绘画等载体表达出来的…■种特殊审美意象,鉴赏者能直观感受却难以用理性掌握,能唤起许多意象却乂难以有确定形象,获得“若有若无,似有如无”的

6、美感,具有模糊、空灵、玄妙的意蕴,表达了一种着意虚无、超越形迹、崇尚空灵的美学理想。二“惚恍之美”的审美特点“惚恍之美”的审美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它不执著于有限的物象,无法用语言分析、逻辑判断的方法把握,只能以超感官、超理智的方式把握,以个别概括一般,以有限表现无限,体之以心、悟之以神、会之以意,以朦胧、含蓄、蕴藉、空灵为美。“惚恍之美”能“使人起神藏鬼秘之感,言中未见之物仿佛匿形于言外,即实寓虚,以无为有,若隐而未宣,乃宛然如在”,其审美特点主要是“似有若无、亦隐亦显、象外之象”,它们相互联系,

7、相互依存,同为一体,包含着深刻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共同创设了一个颇具魅力的美学意境。1似有若无的朦胧之美《管锥编・老子王弼注》引用苏辙《老子解》说一四章云:“状,其著也,象,其征也;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皆非无也。”乂引吕惠卿《道德经传》“象者疑于有物而非物也,物者疑于无物而有物者也”°这里所言的“无”,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中生“无”,“无”中牛“有”O《管锥编・太平广记》卷二一三《张萱》对此作了详细分析,他引用荆浩论画“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之语,深刻指出“非无也,如无耳”。这并不是讲远处的人没有眼睛,远处的水没有波浪,

8、远处的山没有脉络,而是因为在人的视觉经验中,远处的东西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画家不必把细节画出来,观众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把所形成的图式投射上去,将“欲露还藏”之情,“略加点缀”之景,在自己心中组合成说不尽、道不完的情景交融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