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doc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doc

ID:56196940

大小:2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9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doc_第1页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doc_第2页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doc_第3页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doc_第4页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听吴正宪老师的《商不变的规律》有感摘要: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节,从而使他们始终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数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为科学态度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教育教学艺术教学魅力数学思维数学素养经常在一些教育类的报刊杂志上看到数学教师应“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类的话题,很多文章也

2、从各个方面论证此说法,但我还是懵懵懂懂。而有幸听了吴正宪老师的“商不变的规律”后使我茅塞顿开,对教师如何“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同时,吴老师的课对我们这里的小学数学教师以及那些参加上课的孩子们来说,的确是一顿名副其实的“美味大餐”。上课伊始,吴老师和孩子们的交流并不顺利,由于参与上课的是三年级的孩子,而上课的内容则是四年级的学习内容,或许孩子心里胆怯吧。而当吴老师要结束这节课时,孩子们却发出“不想下课”的喊声!那么吴老师是如何让这群孩子从不愿意说、到想说、要说、敢说、会说的呢?我们先一起欣赏吴老师的课堂片段,再慢慢体会其中的魅力吧!(一)故事设疑,激发情趣在吴老师和孩

3、子们的交流不是太理想的状况下,吴老师抓住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的特点,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出示课件):花果山景色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六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三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两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孩子们瞪大了眼睛,静静地的倾听。吴老师绘声绘色继续讲。猴王又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这下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

4、6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已经笑得前仰后合,只见吴老师话锋一转:“小猴子笑了,大圣笑了,你们也笑了,请问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有趣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上课伊始的羞涩和胆怯已无影无踪。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生:猴王的笑是聪明的笑,因为不管增加多少,每个小猴都是分得两个桃子。吴老师面带疑惑,“你是怎么知道的呀?”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因为6÷3=2,60÷30=2,600÷300=2”吴老师转过身迅速将这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师: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商都是2,没有变。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这里有什么规律呢

5、?引入下一个问题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规律。虽然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有时表现的不是那么“完美”,但丝毫没有影响整堂课的魅力。吴老师总是能不失时机地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比如在探索规律时,有的孩子写算式有困难,吴老师就让“有感觉”的同学自己写,“没感觉”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写。这里既体现了分层教学,又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具体实施,即不同的水平的学生要不同的对待。即便在下课时没有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的情况进行探究,我想有了上面的经历,这些孩子也会轻而易举地发现“同时缩小”的规律的。回顾这节课,可谓是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猴子分桃的故事情趣高而寓意深。吴老师巧

6、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节,从而使他们始终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至于吴老师说要下课时孩子们都还不愿意离开,说“不想下课”。可见这节课对同学们的影响有多深!而这不正是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的有力体现吗?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我们常说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显性的。吴老师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探究“商不变规律”的奥妙时,她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和讨论,这里既有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间的竞争。在学生辨析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变化时同增加还是同乘时,又一次激

7、起争辩的高潮。争辩时思维最好的触媒,随着波澜起伏的教学设计,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积极参与了学习过程,通过探索、交流、发现、辨析、整合,大家终于获得了共识。在这节课中,知识的获得是学生思维碰撞的结果,是学生智慧的结晶。后来我校一位三年级的数学老师不知何故也用三年级的学生上了这节课,课后对别的老师说“上的效果很好,同乘同除的全讲完了,学生也会做这样的题目了”。虽然这节课我没听,且不管她说的是否属实,试问我们的课堂就仅仅是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