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doc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doc

ID:56194562

大小:4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9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doc_第1页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doc_第2页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doc_第3页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doc_第4页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期末测试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0—2011学年度德育测试题(哲学与人生)2010-2011学年度哲学与人生测试试卷共4页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编号填入对应表格中20x2=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1、“实事求是”这句话中的“是”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2、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3、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

2、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C、事物是变化发展

3、的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6、“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    D、主动热情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8、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10、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

4、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部分影响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010-2011学年度哲学与人生测试试卷共4页1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2、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

5、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13、要改变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14、.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告诉我们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

6、果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15、《论语》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它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16、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观察得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一致的的()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7、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16、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还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1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实践。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18、新事物是指()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