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80430
大小:21.7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9
《《转塘传说》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立足本位,合理引导——《转塘传说》教学反思杭州市转塘小学冯雯雯结合西湖区“美丽家园,魅力课程”和我校推行“幸福课堂”的理念,以及学生所处的地理文化背景,确定了此次课堂教学的内容——《转塘传说》。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又兴奋又茫然。兴奋于学校的信任与学习的机会,茫然于从未接触过这样的课程。于是,在观摩示范课、聆听专家指导意见后,我反复思考、认真搜集材料,在学校前辈的悉心帮助下,确定了三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的总教学目标是:1.通过小组调查、交流、合作、探究,了解转塘传说。2.在活动过程中,提升发现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合作能力。3.通过活动,感受转塘丰富的
2、文化底蕴,进一步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整个活动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行收集整理转塘当地的传说,在合作、探究中自行解决困难,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回顾这三堂课,有得有失,让我对综合实践课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也给了我很多思考,最重要的是让我对“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有了更深的体会。一、评价导向——直击目标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给了学生,教师的评价语就更加重要,既要简练、明确,让学生获得认同感,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翻看第一次上课录像,我发现自己的评价语很匮乏,使用最多的是“很好”、“你考虑得很周到”,显然这样的评价是无效的。经过思考
3、,以及后两节课的实践,我认为评价语应该始终指向课堂教学目标。介于此,在第三课时,我关注到了“地名传说”组。这一组搜集到的内容格外多,我设计了这一组的评价语:“你们的展示让我感受到转塘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相信你们也同样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评价语直指课堂教学目标,试图借此引导学生关注转塘文化,激发学生身为转塘人的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上课时,当我说完后,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们为生活在这样一片充满传说的土地上感到自豪。二、汇报导向——直通过程关于“转塘传说”,学生搜集到的成果都是书面性的。从一开始,孩子
4、们都自然而然的侧重在成果的汇报,绞尽脑汁想着采用怎样的形式将他们“千辛万苦”得来的成果,告诉大家。当然,作为指导者,我也非常苦恼,怎样把这些文字材料,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呢?可谓费尽心思!但是,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一个小组表演完了,我问:“在这次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小段说:“我觉得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我们更应该关注活动的过程。”这让我眼前一亮:是呀,我们除了展示成果,更应该分享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课后,包老师的一番点评,又让我醍醐灌顶,展示课原来除了展示成果,还可以展示活动的过程。成果展示汇报课正是对学生这些认识自然、社会、自我的手段、方法的整合、再现以及
5、提高。要实现这些目标,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的经历更加值得学生去分享,通过分享、交流、互评、质疑等过程,帮助同学总结得失,提高能力。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动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上面的做表演,下面的看表演,缺少课堂互动与生成。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如何将这二者都能得到体现,我觉得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需要了解各组的情况。我认为可以设计活动反馈单。以本节课为例:《转塘传说》活动反馈单搜集内容:我搜集到的传说有:在活动过程中,我遇到了最()的事(请用一到两个词语形容这件事,并用简单的语言叙述事情经过)这样,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合理选择,将“内容”和“过程”进行重组,
6、提升学生能力。三、能力导向——直面学生三堂课,我都在“赶”。第一堂课,我“赶”着引导学生说出我预设的内容,第二堂课,我“赶”着启发学生,容不得课堂的沉默。第三节课,我“赶”着让学生表演完,就连有些学生还想点评,我都选择“视而不见”。课后思考,我觉得我扮演的“引导者”的角色还不够彻底。虽然在课堂上,我也尽量做到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回答。但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预设,且预设的内容过于丰富,开放性不够,没有适当的课堂“留白”。经过思考,我觉得我可以放“松”一点。这个“松”不仅仅是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的适度。学生的能力到达哪里,不应以老师的主观想
7、象为主,而要以学生能达到的程度为宜,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阶段性。学生一时没想到答案,没关系,多给他们一点时间;预设了六点,学生只想到五点,没关系,就舍弃那一点,说明这五点是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是他们感兴趣的;当学生做的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好时,不要去苛求学生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标准”。我们的教学目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尊重学生自身的体验,重视学生自己获得的成果,直面学生的需求与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正面的鼓励与积极地引导,经过细火慢炖出的课堂,学生才会学的有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