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8747
大小:3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2-19
《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性和京剧间离性对比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性和京剧间离性对比探究 摘要:对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性和中国京剧间离性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少有学者从两者产生的原因入手。本文立足于此,通过具体分析布莱希特戏剧以及京剧间离性效果的成因,试图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关键词:布莱希特间离性京剧关于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性和中国京剧间离性的跨文化比较问题,国内学者有诸多见地,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布莱希特误解了京剧的间离性,另一种意见则指出布莱希特是为他的叙事剧故意为之。而国外限于对京剧的了解不充分,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本文从间离性产生的原
2、因入手,通过具体分析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性和京剧的间离性,试图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一、京剧“间离性”的产生“《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概论篇《中国戏曲》(张庚撰写)为中国戏曲概括了三个特征,其中之一便是‘程式性’。另外两个特征是‘综合艺术’和‘虚拟性’。”“综合性”这一特点在此无须赘述,本节主要着眼于京剧“虚拟性”和“程式性”与其“间离性”的关系。13京剧的虚拟性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概括、提炼、升华,被模拟对象成为了外观洗练优美、事物内在本质完整无缺、符合人们逻辑、能够引起人们思索的一系列形式
3、。比如传统京剧舞台的基本布景只有“一桌两椅”,不受繁琐布景的限制。要注意的是,“虚”不是没有标准尺度的。“虚拟”是经过升华后的“优美”、“真实”。既然“虚拟”的形式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首先的任务还是得还原生活中的形象。比如《拾玉镯》中,通过一系列虚拟的穿针引线、唤鸡、喂鸡、数鸡、赶鸡的动作,孙玉娇这个活泼、纯真的少女形象就被表现得栩栩如生。其次,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必须真实。“中国戏曲的虚拟表演必须要以演员情真意切、真实感人的表演为基础。”虚拟的舞台动作还必须是优美的。《贵妃醉酒》中杨妃在醉酒后看到花朵想要去嗅花,
4、不小心滑倒了。戏里演员运用一个优美的戏曲程式“卧鱼”来完成倒地嗅花的动作。程式化,就是在表演过程中组织程式性的艺术语言来进行唱、念、做、打。事物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外化、表象化的手法转化成可以感知的、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13首先说音乐。京剧音乐分为声腔和伴奏两部分。京剧声腔被称为“板腔体”,西皮、二黄组成了京剧的主要声腔体系。西皮适宜叙事,二黄适于抒情。锣鼓点的程式也是极其严密规范的,各种锣鼓点均有其适应性。比如,“急急风”用来表现情势紧张的场面。其次谈表演。京剧是以唱、念、做、打这四工来进行演出的,这些表演技巧经历
5、代艺人加工美化,得以传承。比如骑马:真马不上场;演员手执马鞭,通过对马鞭的使用来表现马的运动;演员头部不规律地晃动表现路途颠簸,跑圆场代表马在奔驰。最后谈行当。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门类,每个门类中又有细致的划分。比如旦行,青衣、花旦、老旦、彩旦等都属于该行当。“中国戏剧界都知道,‘陌生化效果’这个术语,在我国戏曲理论中是不存在的”①。“京剧的虚拟性和程式性决定了间离性,同时影响着舞台、演员以及观众两方面。首先从舞台方面来讲,它们产生了两个舞台效果:第一,演员得以用有限来创造无限;第二,舞台上的一切具有高
6、度的艺术概括力。其次从观众这方面来说,虚拟性和程式性启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思辩。”演员在演出中需要百分百投入感情。“中国戏剧,特别是京剧,他的表演方法是以程式化的动作为基础的,但对于演员的要求,必须能掌握程式而不为程式所限,必须要能从生活体验中去刻画剧中人物,分析剧中人的心理思想,发现剧中人的独特之点,以及在剧情进行中的变化反应,从这里出发去运用程式,以鲜明、现实的表现手法,创造典型。”13因使用程式而在真实性上打折扣,意味着观众不可能一下就入戏,他们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演员到底想要表现什么,然后他们会
7、设身处地体验角色,与剧中人共鸣。但是,京剧表演特有的艺术性会使观众不断地脱离剧情本身,把注意力转到演员表演技巧上来。这样,观众便不会完全入戏,他们有充分的机会与剧情保持距离,从而进行批判。这样,京剧就合理地实现了其间离性效果。二、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性的产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又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建立在对亚里士
8、多德式戏剧否定的基础上。布认为,亚式戏剧中的主角通常为统治阶级,观众与剧中人产生共鸣,便达到了统治阶级“落后”的目的。他在《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评论》一文中对亚式戏剧作出了评价,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1.布提出了亚式悲剧的局限性,把矛头指向其体系中的“摹仿”,批判了“通过演员与角色共鸣达到观众与剧中人共鸣”的方法;2.否定亚式戏剧的共鸣及其“净化”效果,提倡观众的自由、批判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