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

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

ID:5606541

大小:3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19

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_第1页
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_第2页
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_第3页
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_第4页
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结构熵权法供应链柔性模糊综合评价探究  摘要:供应链柔性是供应链绩效的关键维度,反映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对于市场环境及顾客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在管理实践中,对企业自身供应链柔性的测度及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致力于开发一种科学的供应链柔性测度方法,其开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深入分析供应链柔性的定义及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链柔性评价模型;其次,引入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结构熵权法,用以确定评价模型中各维度的权重向量;最后,基于模糊数学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供应链柔

2、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同时,还结合模拟案例详细阐述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及应用过程。关键词:供应链柔性;综合评价模型;结构熵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0引言1021世纪以来,现代制造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企业竞争日渐激烈。另外,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顾客需求越来越难预测,企业想要在此环境下不断发展,就必须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但是,仅仅着眼于内部流程控制的企业很难快速并且有效地响应顾客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要将着眼点从企业自身转移到一条从供应商到分销商再到最终

3、客户的整条“链”上,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渐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供应链柔性是供应链绩效的关键方面。它反映了企业组织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或反应能力(Gupta&Goyal,1989)[1]。许多研究表明,供应链柔性对于企业提升绩效有显著的作用,遗憾的是,学术界缺乏针对特定供应链柔性的科学评价和测度研究,目前多数供应链管理者主要是依据经验和主观判断来评价供应链柔性。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深入分析供应链柔性的定义,探讨供应链柔性各维度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科学的供应链柔性评价指标体

4、系,进而采取结构熵权法赋予各评价指标权重,最终基于模糊数学原理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供应链柔性评价方法。1供应链柔性10柔性的概念界定反映了柔性的本质,只有明确柔性的定义,才能保证供应链柔性相关研究的准确性,进而保证供应链柔性维度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Mandelbaum(1978)[2]认为柔性即是企业有效响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且在论文中描述了两种柔性:状态柔性和行为柔性,前者指组织有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有效的运行,后者指组织有能力通过外部干涉来适应环境变化。Swamid

5、ass(1987)[3]指出柔性即是企业处理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目前,有关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柔性方面,许多供应链柔性的系统研究文献都是在制造柔性基础上的扩展。Vickery(1997)[4]基于以往有关制造柔性的文献界定了供应链柔性的五个维度,即产品柔性、产量柔性、新产品柔性、分销柔性和反应柔性,他认为供应链柔性应该是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整合角度来考察的概念。在此观点下,供应链柔性具有两个不同的考察维度,一是从企业内部考察供应链柔性,另一个是从整条供应链角度考察供应链柔性(Oke,2005)[5

6、]。基于此,本文认为供应链柔性评价模型应该从两个大的维度来构建,即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1.1内部柔性Tachizawa&Thomsen(2007)[6]指出,企业可以通过两个重要战略来从内部提升供应链柔性,分别是更为敏捷的供应商反应能力和更为灵活的资源整合能力。Gosling(2010)[7]基于大量文献研究提出,从内部考察,供应链柔性包含两个重要的维度:供应商柔性和资源整合柔性。表1列举了从内部考察供应链柔性的相关文献。根据文献分析,本文进一步确定了各维度的具体评价指标。1.2外部柔性10基于Vi

7、ckery(1997)有关供应链柔性应该从整条供应链角度观察的观点,Naim(2006)[8]在研究中,提到了有关外部柔性的维度分类。本文研究将采用Naim的分析成果,将外部柔性分为:新产品柔性、产量柔性、配送柔性以及分销柔性。根据上文对于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的分析,本文的供应链柔性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2结构熵权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中,权重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到目前为止,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几十种之多。这些方法根据数据来源方式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主要是专家或者

8、专家组根据实际经验来主观判断确定权重,例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比较加权法等,该方法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客观性较差;客观赋权法的数据由各评价维度在对象中的现实数据集成,例如主成分分析法、离差最大化法(王应明,1998)[9]、熵值法等,该方法切断了权重主观性的数据来源,在大多数情况下精确性较强,但是有时所得权重与实际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相悖,对于结果很难做出恰当解释。10鉴于主客观赋权法各有优缺点,人们又提出综合主、客观赋权结果的组合赋权法,以期充分整合两类方法的优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