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以生为本.doc

教学行为以生为本.doc

ID:56055221

大小:12.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6-19

教学行为以生为本.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教学行为以生为本.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行为以生为本将所谓的规范化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    【课案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二年级)  例题是这样的:“李春和王伟到商店买学习用品,李春买了一个铅笔盒,王伟买了一个讲义夹。铅笔盒一个18元,讲义夹一个24元。王伟比李春多用了多少元?”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了“求王伟比李春多用了多少元就是求24比18多多少元”,并用线段图分析题意后,请学生说解答的方法(式子),一位学生说:“24-6=18,多用了6元。”教师追问“为什么”,该生说:“24去掉一些后和18同样多。”本来这是非常好的想法,但教师简单地否定了这种想法,

2、只是追问:“24到底应该减去多少?”于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24-18=6。”在另外一节同样内容的课上,也有一位同学在私下里嘀咕这种方法,但他举手后没有被老师叫到发言,所以,另外一节课没有明显地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对这位同学的发言的评价,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听课的教师我在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犯这样的错误,而且是在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情况下犯的错误?无疑这是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在作祟。首先,教师认为书上讲的方法是唯一的,是至高无上的,今天学习的目的是学会这种已经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其次教师不相信

3、学生能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教师对学生不合规范的想法、做法是不屑一顾的,是急于纠正的,是唯恐学生误入歧途而必须及时加以纠正的。因此产生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的了。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好心”的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日渐萎缩,直至最后消亡。  那么,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当然首先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越是与众不同的正确的思路,越是要大力表扬。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一般的,小学里同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方法不同又都是正确的,那么这两种方法有区别,但一定有本质上的联系。在上述问题中,

4、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体会两种方法只是写法上的不同,其实思考的过程是一样的,因为24-()=18,减去的数是多少,通常也是通过24-18得到的。再进一步分析下去,使学生比较两种写法,一般用24-18=6更容易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学生真正参与数学方法的运用、提炼过程,破除对数学的神秘感,就能对数学形成正确的观念。而最直接的收获,学生可以在“24-6=18”这种思路的启发下,得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8+6=24。这些,无疑又是今后学习过程的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