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54344
大小:2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19
《我最得意的一堂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最高兴的一堂课《最小公倍数》教学一、教材简析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二、教学目标 1
2、.基础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基本技能目标:理解算理并学会计算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思维能力目标:通过对最小公倍数算理的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三、教学设想。“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如下:1、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深挖教材后,可以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指导作用
3、。所以在充分分析教材上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后,我抓住倍数这个生长点发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抓住分解质因数这个生长点研究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大胆地把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和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力求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机地自然地生长。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因此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看到这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看到这两列数你想说些什么?等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高度
4、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大量的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3、让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课伊始从学生熟知的驷驱车引出倍数这一前卫知识。课中又再次利用两辆驷驱车同时从起点出发至少多少分钟再次同时经过起点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最小公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课后又利用驷驱车赛这个情境进行延伸为求三个数
5、的最小公倍数设为伏笔。4、算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旨。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中我一直把算理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线索,同时,把算法的多样化作为教学中的另外一个目标。从自然生长起来的列举法到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又从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规律研究到一般的算法,走一条从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且抓根本的最小公倍数与两个数质因数的关系为方向。从而深入研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并使短除法成为学生又一次知识的升华。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2、激思引探,尝试
6、思考: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方法引探: 虽然学生知道了求最大公约数的算理、算法,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可类推出“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和算法,但学生个体的类推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的,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我设计了以上“尝试题”
7、,为之提供主动构建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 3、点拨精讲,验证交流: 学生经过自学尝试,有的学会了算法,但讲不清算理;有的在算理算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均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为此,教师应抓住时机,对例2进行精讲。 (1)找联系,理算理: (2)教方法,促概括: (3).理思路,求“内化”: 4练习应用,总结梳理: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完善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受到锻炼,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本课教学
8、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五、课后反思。从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