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53017
大小:3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6-19
《语文S版二年下册《笋芽儿》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的确定: ⑴知识目标: ①认识“唤笋”等14个生字,会写“喊、呼、唤”3个字。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能力目标: ①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⑶情感目标: 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感受充满童趣的春天,体会春天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识记一些较难的字。 教学理念的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2、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结合二年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活泼好动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这一思想上。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的交流识字方法、采取多种方法朗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指导 本课时主要是识字和朗读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识字、阅读教学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进行识字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
3、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那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能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二、自主初读、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生字。不会的字要多读几次。标出自然段。 2、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3、出示笋芽儿形象的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4、你是怎样记住这
4、些字的?你有那些好方法?你愿意把这些好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吗? 5、出示词语让学生开火车读。 6、快乐传递读词语:把生字放在词语里,你还会读吗?我们来玩一个快乐传递的游戏,请每个小组的第一个同学拿到词语卡片,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拍手,这同学拍停了,如果卡片传到哪个同学的手上,那个同学就把词语读两遍。你准备好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 三、朗读感悟 1、齐读课文。思考:在笋芽儿的生长过程得到了谁的帮助?(板书: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子妈妈、太
5、阳公公)2、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1)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出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感觉“润物细无声”; “谁当春雨姑娘呼唤笋芽儿?低声的。”/点拨:笋芽儿现在在哪儿啊?谁来当笋芽儿,表演一下笋芽儿的动作,撒娇地说话。(个别读演、男女分段读) (2)第三自然段声音稍大、急促、粗重,读出个性; “雷公公怎么呼唤笋芽儿的,谁来试试?”(引导进入情境用粗重的嗓音呼唤) 点拨:听到雷公公的呼唤笋芽儿又怎么做? (3)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得响亮、自豪,表现笋芽长成竹子的欣喜。 自读,试试怎么读好?(读出笋芽儿纷纷钻出地面的意境。)指名先
6、说想怎么读再试读。 点拨:用“”画出笋芽儿看到的美好的春光。/多美啊!把美景读出来。 笋芽儿是怎样长成健壮的竹子的,用横线把答案画出来。(轮读、齐读两个自然段) 3、听到竹子的喊叫你觉得自豪吗?齐读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从读中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四、指导写生字“喊、呼、唤”。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占的位置和说一说写字时要注意的问题。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4、评一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
7、生观察字体在田字格中的布局,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正楷字。】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想对笋芽儿有更多的了解吗?那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3、笋芽儿 春雨姑娘雷公公、妈妈太阳公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并在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并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理解和感激。 过程与方法: 注意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
8、力量,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善于积累与运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全文,了解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教学难点: 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童话中蕴含的意义。并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理解和感激。 教学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