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038991
大小:2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8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杨屯中学七年级生物上册 1.2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讲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习目标:1、认识实验常用的工具,认识并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2、能使用这些实验常用的工具,了解它们的用途。3、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活动方案:活动一:学习观察和实验1、尝试观察①、每位同学取一片植物的叶子,用放大镜观察,并进行记录,你的记录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②、借助放大镜观察有什么好处?2、学做实验①、认识实验常用器材②、实验的一般规程实验的一般规程包括哪几步?活动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图中①和,②③④⑤⑥和⑦⑧2、学习使用显微镜一、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左手托住,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的地方。二、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然后将的一个适合的对准通光孔。用注视目镜
2、内,并转动,直到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叫做。三、放置切片标本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上,使要观察的标本正对。玻片的两端用压住,四、观察从看着物镜,转动使镜筒,直至接近玻片。在目镜上观察,反向转动,使镜筒缓缓,直至能看清物像为止。如果物象不够清楚,可略微转动,使物象清晰。注意: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能用低倍镜就不用高倍镜!五、收镜 收镜时要做到“一竖一降两旁两后”,即要竖起来,要降下来,要偏向两旁,要向后。活动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2、为什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探究过程中的假设和结论是什么关系?4、设置对照实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5、科学探究的过程都是由这几个固定不变的步骤组成的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3、实验中设置对照组了吗?为什么要做对照?在实验时为什么要反复测量几次?检测反馈:1、显微镜是的重要仪器,它能帮助人们观察。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有也有。在中学生物实验室里使用较多的是2、识图填空:⑴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遮光器用来调节光线的。⑵反光镜[]:一面是(光线强时用),另一面是(光线弱时用)。⑶转换器[]:可以转动的转盘,上面装有放大倍数不同的。⑷粗准焦螺旋[]:转动它,镜筒的升降范围。细准焦螺旋[]:转动它,镜筒的升降范围。⑸目镜[]:用观察的镜头。物镜[]:接近的镜头。(6)显微镜
4、的目镜为5×倍,物镜为10×倍,那么物象的放大倍数是()A、5×B、15×C、50×D、2×3、显微镜的视野内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装片污点就不见了,说明污在(),如果移动装片和目镜镜头,污点都没有移去,那么污点定在()A、目镜B、物镜C、装片D、反光镜4、对光以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白亮的B、有直射阳光的C、暗灰的D、黑暗的5、显微镜的对光应选用()A、低倍物镜B、高倍物镜C、低倍目镜D、高倍目镜6、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为了便于观察,可以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观察()7、为了看清楚所要观察的物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越好。()8、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当你发现镜头上有污点时,一定要
5、用擦镜纸擦拭镜头除去污物。()9、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5×和10×,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是10×和45×。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倍,最小放大倍数是倍。假如要观察一标本,需要放大100倍,应该选用放大倍数为的目镜和放大倍数为的物镜。10、若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的右下方时则需向方向移动玻片11、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等步骤。12、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是:要有明确的,要有探究的,还要有。巩固提升1、当我们对一个未知问题进行探究时,通常按一定的步骤来进行。你认为正确的顺序是:①作出假设②验
6、证假设③发现问题④得出结论()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①②④D、①④②③2、关于假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解释B、假设是一中无端的猜测C、假设要以事实或生活经验为依据D、假设可以与结果一致,也可以不一致3、设计探究实验,对照组的实验目的是()A、为了简化实验,提高效率,一定不要设置B、根据实际情况而定C、为了实验的科学性一定要设置D、为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多设置几组无关变量的对照实验4、科学探究常要进行对照实验,实验中应注意()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B、所有的变量都相同C、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都不相同5、探究光照对水稻生存影响
7、的实验,设计对照组时应该()A、所有变量都相同B、只存在阳光这一变量的差异,其他变量都相同C、其他变量不相同,只有阳光这一变量相同D、以上上说法都不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