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doc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doc

ID:55999664

大小:7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5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doc_第1页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doc_第2页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doc_第3页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朱静秋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都能注重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但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捉问仍是问题重重,这是我的一点思考。“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为中介进彳亍正常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出的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科学地处理好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等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与化解难点,开启思维能力。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1.问题设计门槛太高,学生没有同等学习的机会现象:依照课程标准,成功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当是从

2、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即要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然而在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出现了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教师所设计的内容呈现少数优等生可以“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却“吃不了”的局面。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足4分钟时间,提问时连续抽查3名同学均

3、未能回答完整。剖析:大多数同学看完此问题一定会感觉到漫无边际,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问题之间缺少过渡的逻辑,因为该问题中的矩形的面积为y二AB・AD,而从己知条件中能够看出的却只有AB=xm;于是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思路便陷于僵局,导致课堂氛围的不和谐。若是将原题中所问的单一问题:改为如下两问:(1)设矩形的一边AB二xm,试用z的代数式表示AD边的长度。(2)设矩形的面积为yn?,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从认知的角度上分析,全体学生都会想办法应用相似的知识将线段AD的

4、长用x的式子表示岀,然后老师将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地连接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即可以导出结论:AD=30-^x;4笫二问中y=AB•AD=x(30--x)=--x2+30x便可以顺理成章了。44策略: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回答问题机会的多少有关系。提问题时应该确保所有学生有同等的回答机会,老师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提问,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为了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我们可以这样思索:1、老师应以“同样的授课方式,不同的层次、区别的要求”来向全体学生提问。确保提问的价值与可行性

5、,并积极鼓励和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提问可以将问题分类来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都能有所作为,而不能只设计成让学习好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分析,否则将严重影响学困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2、在问与答之间,耍有充分的时间“空档”,以便于学生深思,也就是说当老师提山问题之后不急于找学生回答,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不同的时间考虑,每位教师实际上都知道,对于事实性认知的问题,等待几秒钟为宜;对于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时间要依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的难易情况适当地延长。2、忽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没

6、有真止学会学习现象:很多老师只关注学生的答案,认为学生回答止确,就代表学生己经掌握问题了,或者曲解新课程评价的方式:对学生不妥当的回答老师没有做出明确的判断,或在问题卡壳的时候,没有及时给学生提出补充、点拨思路等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理解仍处于模糊的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案例比较常见。例如:有一堂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授课片段:老师: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老师:为什么?学生:由测量知道。老师:那么两边之差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

7、于第三边。老师:为什么?学生:由测量出的线段长度相减可知。老师:我们可以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作为定理来应用。老师:出示习题:下面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并说明依据是什么。(1)3,4,5,(2),8,6,14,(1),17,16,15,(4),5,5,11。学生:判断(1)(3)能老师:依据呢?学生:依据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老师:止确。剖析:以上只是重表层的口头回答形式,轻深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众所周知测量在实际的操作中带有

8、一定的误差,而要得出:“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千真万确的定理,又岂能仅仅只是这带有误差的工具所能阐释的呢?因此,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老师“只关注答案,而没有倾听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忽略了对学生思考方式进行教学指导的单向的做法。因为只让学生知道答案或结果,老师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老师没有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学生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同时也约束了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