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书笔记新课程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读书笔记老师!——这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怎样当老师——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一百位学生也许会有一千个答案。好教师诞生在教室里,而不是成长于办公室中。“学生心中理想教师十大标准是:公正平等,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良师益友,爱心宽容,欣赏鼓励,热情开放,教法灵活,乐观微笑,风度漂亮。全书分为以下章节第一篇 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一章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第二章 新课程的十大重要理念 第三章 新课程下课堂应当成为五种地方 第四章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扮演的七种角色 经典教育案例启示第
2、二篇 科学的教学策略 第一章 当今世界课堂教堂五大趋势 第二章 新课程下课堂教堂七个策略 第三章 衡量一位好教师的十个标准 经典教育案例启示第三篇 灵活的教学方法 第一章 给青年教师的十条建议 第二章 让你的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第三章 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法 第四章 怎样进行校本教学研究 经典教育案例启示第四篇 独特的教育主张 第一章 关于教育热点问题的冷思考 第二章 本书作者的部分教育观点 经典教育案例启示以上就是《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的简介近期,我阅读了《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这本书立足于推进改革深化改革这一原点.丛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均来自
3、于全国各地实验区的研究与实践.书中带着新课程的理念叙述着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激发着教师的热情,智慧与信心.全书共分四,从不篇,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课程改革的背景,平台,桥梁及如何正确进行说,听,评课,最后还展示了一组优秀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也给正处在改革摸索阶段中的老师指明了方向,书中对于每一个理念的产生,操作,实践,与反思都有具体的一个过程与评析.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教师的实践,所以,读来仿佛觉得许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尚处在迷惑中,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如果能通读本书,就会帮你疏理改革实践中的小阻碍,对有的章节还可以进行
4、精读与摘录。例如文中第三章第三节呈现的三个熟悉的教育案例,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触动。案例一“船长几岁了”,学生对问题的顺从,案例二“树上有几只鸟”中答案的标准化,案例三“没有问题可能会出现问题”中听众的沉默,其折射出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孩子问题意识的薄弱,创新能力的缺乏。中国学生年龄越小,接受教育的年限越短,他们的思维就活跃,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提出种种问题,而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他们反而变得“胆小”,无主见,这就是中国的趋同教育造就学生思维的模式化。而如今,我们也应惊喜的看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影响下,老师们已逐步在肯定、保护孩子创造的灵性,学习的灵气。“
5、雪化了后变成春天”,这些创新的范例。我想,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质疑生疑的地方,学生才敢于向权威挑战,做一个敢说“不”的人。新课程下如何“教”好学生?为了能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也从教学生“学会”走向“会学”。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魅力,书里也作了简单的介绍:摘录十句可以提高课堂魅力的口号如下:第一、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第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第三、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第四、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第
6、五、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第六、课堂时间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应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第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学习能力乃至于生存权力还给学生。第八、书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第九、对老师充满希望的学生是没有希望的学生。第十、让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总之,给学生一个空间,他就能创出一个乐园;给学生一些时间,他会让时间产生时间;给学生一些平等,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更容易被激发;教师不再剥夺学生“学”的权利,让学生自信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到“学”的转变,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当实现的教育,也是我们所希望
7、的教育。在新课程下做一位好教师还得做到以下几点1.情感还是信息交流放在首位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位位教师如果要成为成功、快乐的教师,要培养更多快乐、自信的学生,就要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练习题;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学科小先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课后多找学生谈心,并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把学生喜欢听的“好消息”,通过家长的嘴巴传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参加文体活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