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938600
大小:100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6-16
《福建省莆田市2011-2012学年高二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苏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莆田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化学第八学段测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H3COOHB.Cl2C.NH4HCO3D.SO32、以下电子排布式表示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是( )A.1s22s22p63s13p3 B.1s22s22p63s23p63d104s14p1 C.1s22s22p63s23p63d24s1 D.1s22s22p63s23p63d104s
2、24p1 3、右图表示中和滴定前某同学的一个操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是一个错误操作B.该操作是为了排除滴定管内气泡C.该滴定管为酸式滴定管D.该操作是为了调节滴定管内液体的液面高低4、在0.10mol·L-1NH3·H2O溶液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后,引起的变化是( )A.NH3·H2O的电离程度减小 B.NH3·H2O的电离常数增大C.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变 D.溶液的pH增大5、下列事实能说明醋酸属于弱电解质的是①中和10mL1mol/LCH3COOH溶液需要10mL1mol/LNaOH
3、溶液②相同条件下,完全相同的两块锌粒分别跟盐酸和醋酸反应,前者的速率快③0.01mol/L醋酸溶液的pH大于2④0.1mol/LCH3COONa溶液显碱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键就是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引力B.所有金属与所有非金属原子之间都能形成离子键 C.配位键在形成时,由成键双方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 D.金属键的实质是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与金属阳离子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7、以下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H3O
4、+B.BF3C.CCl4D.PCl58、下列各组给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原子数之比为1∶1稳定化合物的是()A.3和17B.1和8C.1和6D.7和129、如下图所示,是一种晶体的晶胞,该离子晶体的化 学式为()A.ABCB.ABC3C.AB2C3D.AB3C310、下列各组原子,彼此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外围电子分别是1s2与2s2的元素 B、M层上有两个电子与N层上有两个电子的元素 C、2p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与3p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D、L层上有一个空轨道和M层的p轨道上有一个空轨道的元素911、X
5、、Y、Z三种元素价电子排布分别为ns1、3s23p4、2s22p4,有关这三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Y元素可显+6价B.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能是X2YZ3、X2YZ4等C.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呈中性D.Y的电负性比Z大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SO2、SO3都是极性分子B.在NH4+和[Cu(NH3)4]2+中都存在配位键C.元素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D.原子晶体中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具有键能大、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
6、的元素一定处于周期表ⅡA族B.主族元素X、Y能形成XY2型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2或5C.氯化氢的沸点比溴化氢的沸点高D.Li、Na、K单质的熔点逐渐升高14、下列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是A、HCl B、Na2O2 C、C2H2 D、CH415、对于由短周期元素构成的离子化合物,且阳离子与阴离子电子数之和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阳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阴离子半径 B.一定只含离子键不含共价键C.一定不含第一周期元素 D.阳离子和阴离子个数之比一定为1:116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CO2分子内含有极性键,所以CO2分子是极性分子B、分子晶体、原子晶体中一定含有共价键,离子晶体一定含有离子键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NH3>PH3>AsH3D、某非金属元素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17.下列物质发生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属同种类型的是A.金属钠与固态水分别受热熔化 B.氯化铵与苯分别受热变为气体C.氯化钠与氯化氢分别溶解在水中 D.碘与干冰分别受热变为气体18、下列化学原理的应用,主要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来解释的是①热纯碱溶液的洗涤油污能力强②误
8、将钡盐[BaCl2、Ba(NO3)2]当做食盐食用,常用0.5%的Na2SO4溶液解毒。③溶洞、珊瑚的形成。④碳酸钡不能做“钡餐”而硫酸钡则能。⑤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理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19.反应X(g)+3Y(g)2Z(g);ΔH<0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