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标指导教学.doc

研读课标指导教学.doc

ID:55882645

大小:52.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6-13

研读课标指导教学.doc_第1页
研读课标指导教学.doc_第2页
研读课标指导教学.doc_第3页
研读课标指导教学.doc_第4页
研读课标指导教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研读课标指导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研读课标指导教学--学习201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加入时间:2012-8-28   白水县教研室冯海艳  一、修订背景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起试行,伴随着课标的试行,多种实验教材投入使用,课程改革也逐步进行。回顾课改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验稿提出的许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在课改中逐步沉淀下来,如明确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涌现出一系列课改名校: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我县也涌现出了一些课改先锋:像云台乡中、北关小学、北

2、井头中心校、城关一中等,大部分学校在课堂上已经有了明显了改变,个别学校和教师即使一时实施不了,也已经承认了这是方向。为了使课标语言更加准确、具体,指导性更强,教育部对29个省、区的课改情况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征询了各种意见,反复调研、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课程标准定稿,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为了和2001年试行的实验稿区分开来,我们后面称之为修订版课标。二、三大部分修订版课标同大部分学科一样,也是分为“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三部分。三、几大变化及教学建议对比实验版

3、课标,修订版有以下四个方面突出的变化:1、明晰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有一个突出变化就是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于这个问题,在语文教育界始终存在不同的认识,争论不断。争论什么呢?争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还是“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中的这句话,给几年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做了一个了断,非

4、常明确地指出,既要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王崧舟老师也说过:“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这里的“意”、“言”,就是要吸收的营养。很清楚了,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吸收精神方面、人文性的营养,即“得意(即人文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吸收语言营养,即“得言(即工具性)”。比如,对于一些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我们很容易停留在了解思想内容的层面,忽视对

5、语言的积累运用,对作者遣词用句、表达方式的学习,过分注重人文意蕴的领会,无法完成“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而如果一味厌恶文本中的人文性因素,只强调工具性,又会“没有文化传播和审美熏陶的语文教学,陷入只有纯工具的技术训练的泥潭。”所以,二者必须并重。但需要把握一点,对于人文性营养的吸收,“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不可过分说教,更不能有所夸大。工具性,也就是言语方面的营养,则需要教师有“心中有佛看什么都是佛”的态度,多从言语的角度审视教材,挖掘文本中的言语训练因素,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是如何遣词造句

6、的,如何布局谋篇的等,小到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大到整个文章的立意、构思——就是学习“怎么写”和“为什么这么写”。怎么吸收?一是品味,二是积累,三是进行言语训练(比如词语运用,仿写句、段、文等)。如此,学习才能逐步掌握言语技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建议: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课标从第二学段(3、4年级)开始,提出了关于文章的一般阅读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

7、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这些目标有一个共同前提,那就是要求阅读行为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体感知”。比如在初接触一篇文章,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让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心里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第二学段提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建立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的,它并不需要像过去流行的对文章进行分段解剖、逐层归纳,再概括一个中心思想的思路,它不追求抽象的理性结论。这一过程中,学生多得到的,常常不是关于文章的抽

8、象结论,而是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包括文章的主体事件、形象、情感、基调等,以及对文章的某一方面的特别感受和体验。须知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绝不是抽象的判断可以概括穷尽的,其中始终伴随着读者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过去与这一条要求相对应的提法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现在改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者的区别,意识概括需要理性的判断,而且“言传”出来;“体会”更多地伴随着情感把握,表现形式也较自由。第三学段提出“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里所说的表达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