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75698
大小:389.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6-12
《发热(09级药学本科).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FeverP398■发热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常是患者就诊的第一主述。■判断患者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在24小时内人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波动的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内核心温度在38.0℃。在正常人体,由于测量部位不同,温度有差异:1.直肠温度为:36.9℃~37.9℃2.口腔温度为:36.2℃~37.2℃3.腋下温度为:36.0℃~37.4℃临床常以腋下温度作为标准。37.0℃是正常体温的标准值。一、发热的概念1.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
2、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体温0.5℃时。临床上习惯把体温升高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发热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热3.过热体温调节失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体温升高。●产热增加:甲亢、癫痫、全麻药物(氟烷)等;●散热障碍:中暑;大面积烧伤、皮肤鱼鳞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意外出现的高热。2.生理性体温升高生理情况下出现的体温升高,称之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妊娠、心理应激等。根据发热的程度分:低热:﹤38℃中热:38℃~39℃高热:39℃~40℃超高热:﹥40℃一、发热的机制发热激活
3、物产致热原细胞通过某些介质内生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1、发热激活物: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1)病原微生物①细菌:G+细菌和G-细菌的菌体、代谢产物和毒素。G-细菌的内毒素是典型的发热激活物,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②病毒③真菌④螺旋体⑤疟原虫(2)体内产物①抗原抗体复合物②类固醇③其它:尿酸结晶定义:EP是产EP细胞被发热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和释放的内源性致热物质。(1)产EP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库普弗细胞2、内生致热原(EP)(2)EP的种类①白细胞
4、介素-1(IL-1)②白细胞介素-6(IL-6)③TNF(肿瘤坏死因子)④IFN(干扰素)(3)EP的作用EP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下丘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_____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神经元,使体温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发热。3.发热的中枢介质(2)中枢的正调节介质①前列腺素E②Na+/Ca2+③环磷酸腺苷(cAMP)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⑤一氧化氮(NO)体温升高(2)中枢的负调节介质体温下降二、发热的时相经过1.体温上升期2.高峰期3.体温下降期1231.体温上升期(寒战期)体温调定点上移调
5、定点水平>核心温度下丘脑发升温信息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畏寒、寒战、皮肤苍白、“鸡皮疙瘩”体温↑热代谢特点临床表现2.高峰期(热稽留期)核心温度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自感酷热、皮肤蒸发↑、皮温↑、皮肤和口唇干燥。3.体温下降期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下丘脑发出降温信息核心温度>调定点水平产热↓<散热↑皮肤血管舒张、出汗体温正常致热源、发热介质被清除热代谢特点临床表现三、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1.物质代谢的变化物质分解代谢增强;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①.
6、糖代谢:常导致无氧酵解↑,乳酸增加;②.脂肪代谢:脂肪分解和氧化不全,可导致酮血症。③.蛋白质代谢:分解代谢增加。故长期发热的患者,抵抗力低下甚至消瘦。④.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体温上升期:肾血流量↓→尿量↓→Na+Cl-排泄↓高温持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退热期:尿量恢复、大量出汗长期发热病人,由于糖、蛋白质、脂肪分解代谢增强,也可使维生素消耗增多。脱水2、心血管系统变化:体温每升高1℃,心率可增加10~20次/分。当心脏功能不全时,心率的增加可诱发心力衰竭,应引起重视。3、呼吸系统:呼吸加强。4、消化系统
7、:食欲差,腹胀,便秘因此,发热病人应给予的饮食为:多饮水、高糖、低脂、适量蛋白质、足量维生素的食物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神经系统兴奋性↑:烦躁、谵妄、幻觉、头痛;持续性高热病人神经系统可处于抑制状态;小儿高热易出现抽搐----高热惊厥(一般见于6月~6岁儿童)6.防御功能⑴.抗感染能力:①杀灭,抑制细菌能力增强;②免疫细胞功能增强;⑵.对肿瘤细胞的影响:内生致热原(IL-1,TNF,IFN):可杀灭抑制肿瘤细胞。若发热超过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影响机体代谢、酶系统活动过程。当体温超过41℃时,全身实质器官
8、细胞,尤其是脑细胞就会发生变性;如果体温升至43℃时,机体就会因为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