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866175
大小:8.87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6-10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7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第1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课件 北师大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7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第1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生物圈中生活着各种生物,所有生物都需要能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的能量源泉。有人说绿色植物是生命之母。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呢?1.概述绿色植物能为所有生物提供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和能量;2.阐明绿色植物在维持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中的作用;3.描述绿色植物与生物圈水循环的关系。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树木撑起了天空。如果森林消失,世界之顶的天空就会塌落,自然和人类就会一起灭亡。”——美洲印地安人的传说森林养育地球上的生命你能谈谈绿色植物是怎样养活地球上动物的吗?分析我们
2、的生活与绿色植物的关系1.举例说明你的日常食品与绿色植物之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日常饮食种类直接关系米饭间接关系牛奶2.举例说明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绿色植物之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日常生活用品直接关系竹椅间接关系丝绸粮食蔬菜水果棉花药用植物木材及用途石油及天然气煤的形成绿色植物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燃烧呼吸作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相对平衡生物圈的大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21%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氧气氧气你能谈谈绿色植物是怎样维持大气中气体平衡的吗?温室效应短波的阳光能透过玻璃,室内的长波辐射却辐射不出去。大气也具有这种特性,我们称之
3、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影响1.地球表面温度升高2.海平面上升3.全球气候转暖避免温室效应的措施从我做起:降低能源的使用量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开源节流:研究开发干净无污染的能源绿色处方:停止砍伐原始热带雨林改善温室效应的措施(1)少排放二氧化碳(2)植树造林(3)寻找新能源水蒸气海洋蒸发水蒸气陆地水蒸发降雨等降雨等思考:你能描述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吗?绿色植物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例: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消耗200Kg以上的水,大致情况如下:蒸腾作用生长期中总吸水量204.228Kg100%组成成分的水量1.872Kg维持生理过程的水量0.
4、250Kg0.92%0.12%202.106Kg98.96%你知道吗?1.炎炎夏日,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2.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从低处往高处流呢?蒸腾作用对植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被阳光灼伤。2.是植物吸收水分、无机盐,并向上运输的动力。绿色植物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3月12日植树节6月5日世界环境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1.生物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
5、D.吸收作用B2.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A.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B.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C.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D.以上都不是C3.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的结果B.呼吸作用的结果C.蒸腾作用的结果D.大量消耗氧的结果A4.植物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运输作用C5.除哪项外其余都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A.二氧化碳B.水蒸气C.甲烷D.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B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_________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的需要,排放到了大气中,而且绿色植物还通
6、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_________,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氧气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林地的降水有65%被林冠截留、蒸发,35%变为地下水,而裸露的地面,约有55%的降水变为地表水流失,40%暂时保留或蒸发,仅有5%渗入土壤。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高7倍。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的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1)森林增加大气湿度,是通过树木的__________________来完成的。蒸腾作用(2)树木依靠根尖成熟区的根毛吸收大量降水,与其
7、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的作用除了上面讲述的和能为人类提供木材资源外,还具有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参加___________的活动,把我们的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植树造林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