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苏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doc

初中苏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doc

ID:55850990

大小:4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4

初中苏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doc_第1页
初中苏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doc_第2页
初中苏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doc_第3页
初中苏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苏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苏教版七下语文期末复习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情怀。(2)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3)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4)“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案:1、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3分,如果不注意到诗中还有“古寺、禅房、钟磬音”,可能会填“向往大自然”或“热爱大自然”之类,此类答案给1分)2、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

3、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3、①清幽;(或清静、幽静)②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 4、提示:围绕“反衬”“以声衬静”来答。 不矛盾。 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5、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6、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7、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

4、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答案:①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

5、战乱未平,国家多难。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②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1)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

6、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2)“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3)三、四两句诗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答案:1

7、、D 2、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3、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分别概括诗中孤雁和野鸦的形象特点。                                                                      (2)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实际上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表

8、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离乱飘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  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2、离乱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显出诗人对同伴的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