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师自主发展的意义途径条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教师自主发展的当下意义自主发展是教师不断改变原有的知识、观念,吸纳新的知识、观念,提高自己的能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的过程。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主体性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应该是一切自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在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进行自主发展尤其有着极不寻常的重要意义。第一,教师的自主发展事关教师的身心健康。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按照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实践,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典范的模式可以参考,只能靠学习和探索。这既意味着教师要进行
2、超常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也意味着在摸索中的生存必将遇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矛盾。有研究者指出:“参与课程开发既是权力,也是负担”,“活动多是好事,也是坏事”。有的教师甚至提出“我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我们是人,不是神”、“新课程改革在为学生着想的时候能不能多为我们教师想一点呢?”。与此同时,新的理念、目标和要求等也与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角色、习惯等产生直接的矛盾冲突。深圳市南山区的一位教师向我们分析了《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组在新教材的实验过程中,面临多种困惑和难题。在教师方面,主要的三个难题是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
3、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江苏一位初中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种矛盾,比如:新课改空间自由度大与教师创造性实施能力小的矛盾,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定位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矛盾,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宁夏一位新课改实验中学的教师总结了自己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师知识与教材有矛盾,现实的教学设备及资源没有保证,教师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一些教师感叹,新材料表面上看似乎比以前更容易了,但是实际上是比以前
4、更活了、更难了;现在的尴尬是老方法不灵,新方法不会。在这种种矛盾现象面前,教师自然会产生一些心理失调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在新课改这一新的压力源下,一部分教师反映出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新课改实施以来,反映这种状态的词语和声音到处可见可闻:革命、挑战、摩擦、洗脑、不适、矛盾、冲突、痛苦、焦虑、茫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一些教师的身心健康处于危机状态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和教师是放弃、应付课改,还是“外减压力、内强素质”?新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
5、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系国家方针大计,放弃与应付是不可取的。全部出路在于外减压力、内强素质。外减压力是相对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师内强素质。主动、积极、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身心,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新自己的角色等才是最好的选择。第二,教师的自主发展事关新课改的成败得失。回顾中外教育史上的几次重大的课程改革,不难发现,虽然导致许多课程改革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教师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有关研究告诉我们,阻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原因大致有12种之多:主权缺乏、利益缺失、负担增加、行政支持缺乏、孤立、不安全、规范不一
6、致、厌倦、混乱、知识不同、突然性大规模变革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阻力。有人将这些原因进一步归纳为习惯的惰性、知识的缺失、利益的担忧、体制的滞后和人际关系的失调五大类。不难看出,在这种归纳中,与教师有明显关系的原因至少有习惯的惰性、知识的缺失、利益的担忧等三大类。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身上是否存在上述阻力呢?习惯的惰性是存在的。从课改实践可以看出,教师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和传统做法,自觉不自觉地拿着课改新教材,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常见的习惯性惰性有三:一是权威取向。教师往往认定教参或名师的教案就是正确的而无法更改的,并常常据此轻率
7、地否定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二是从众心理。不少教师常将示范课作为自己教学的框子,束缚了自己应有的个性。三是经验定势。不少教师的思维广度往往被经验的狭隘性所束缚。知识的缺失是严重的。教师的知识、欠缺、空白实在太多了。教师很可能缺乏学生从其他途径了解的知识,也很可能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可能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缺乏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等等。缺乏这些知识,当然也就不可能参与新课改的能力。利益的担忧也是可能的。新课改打破了师道尊严,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走下“神坛”,成为与学生平等的人,这在某种意
8、义上说的确是危及了教师的利益。当然,新课改客观上还可能导致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如此等等。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如果教师不进行自主发展,不及时地消除习惯的惰性、补充急需的知识、调整自己的角色,其结果只能是以原有的观念、知识、能力与角色去应对新的课程要求,“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