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pdf

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pdf

ID:55747629

大小:440.2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6-06

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pdf_第1页
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pdf_第2页
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pdf_第3页
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pdf_第4页
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5卷第2期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I.25No.22014年4月Tongji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ctionApr.2014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吕健(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文章在中国经济由二元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过渡的大背景下,首先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所面临的结构性减速、人口红利消失和资本报酬递减问题。进而,基于科技进步的视角,从制度设计、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技术转移等4个层面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型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转变的路径;从而揭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向全要素

2、生产率驱动型转变的内在逻辑统一关系。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科技进步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14)02—0118—07引言及文献回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1.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济正逐步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再加之资本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方法酬递减现象的出现,使得依靠大规模政府主导产生了持续的高增长,但是,以Ofer(1987)、型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变得不可持续。作Krugman(1994)、Young(2003)等为代表的诸多为中国经济发展龙头的长三角地区,迫切地需学者均担忧这种主要依靠

3、投入扩张而非生产率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挑战,率先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长期维持,因此,国从投资驱动型向以科技进步、效率提高为代表内外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探索一直都的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的转变。中共十八大报未停止过。林毅夫等(1999)在考察了“东亚奇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迹”之后,提出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经济发展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位置。那么,如何借助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路。张军等(2002)则从中国经济增长的静态特驱动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路径是怎样的?征人手,把经济转轨、增长与工业化联系起来,

4、指这些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长三角地区经出了过度工业化增长模式中潜在的主要问题。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郑京海等(2008)、Lim和Spence(201i)的研究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为,中国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应更多地依靠生产率转变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特别是的提高而不是大规模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深化。随着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体系和测算方法的不王小鲁等(2009)在卢卡斯增长模式的基础上考断完善,经济增长模式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察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发现未来经济展。接下来,我们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梳理。增长将主要依赖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的改善。收稿日期:

5、2013—11—01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中国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空间差异和区域协调研究”(项目编号:12YS144);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jrlO010)。作者简介:吕健(1978一),男,安徽五河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第2期吕健:长三角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119欧阳蛲等(2012)基于拓展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研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的动力,并指出了技术进究发现,经济增长方式将随科技水平的提升从投步机制的特点。阮征(2005)通过对要素流动和资驱动到研发驱动、从模仿主导到创新主导。

6、边际生产率的分析发现,由于长期倚重于资本深2.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化,使上海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静态特征,而没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近50年有形成动态改进力量。范金、严斌剑(2008)通过来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焦点问题。从Stigler实证分析指出,长三角技术禀赋对生产率增长影(1947)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到OECD(2001)响很大,主要的传导途径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关于生产率估计手册的出现,研究方法不断完善。步。徐伟民(2008)利用上海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进入21世纪之后,运用此类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增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有助于高长的文献日渐增多,具有代表性

7、的有:Cowgill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陈志成、白庆(2001)利用随机边界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全要华(2011)根据上海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波动及其对经发现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水平较低,对全济增长的影响。易纲等(2003)提出了适合新兴国要素生产率贡献不足。邓智团、宁越敏(2011)基家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并分析了中国经济于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实证研究,指出现阶段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