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694735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25
《艺术教育模式的再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艺术教育模式的再思考——兼论艺术教育中“人文”的引进摘要:艺术教育长时间停留在单纯的“技”层面,忽视成其为艺术的其它方面,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失落,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未被完美地实现。本文通过“再思考”鞭策自身在从事艺术(书法)教育时,尽可能地展现更多的艺术思维的画面,使学生逐步走向艺术教育的最终理想一一理解与欣赏。关键词:艺术教育技苏联模式人文引进“文化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构成一个民族的传统。一般地说,古典时期形成的传统发展到近晚的某个时间点,或者是社会内部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兴起,或者是外来优势文化的输入,古
2、典传统就要面临所谓现代化的挑战,不论我们愿意不愿意,不论我们对传统抱着怎样的深情,改变是大势所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古典传统的完整形态在进入转型时期就会发生蜕变。文化上的这种蜕变极少能以顺利的、尽如人愿的方式进行,更为常见的是各种摇摆和困惑。”(1)目前,在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化艺术教育之间合理、和谐的承接关系的建立上就出现了某种摇摆与困惑。我国的古代艺术教育中,关于“技”与“理”的传授,特别是“技”,最主要的途径来源于“现身说法”。此时的这种“直接行为”(之所以这样称谓是想有别于到如今艺术教育中依然运
3、用最多实际证明也见效果的直观教学法——而这种直观教学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施教者本身对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消化理解)几乎毫无保留地反映着教育者本人的经验积累。而且还要求弟子们守法,“如不严守师法家法,便不能进太学做博士,即或是半上了博士也有被赶出太学的可能。”(2)在这种直接行为里面,点滴的经验碎片仿佛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唯一材料。虽然这些艺人们在各自的艺术生涯(生命过程)中也曾努力历炼,勤奋地总结着点滴感受,但终于由于难以改变的历史原因,而使其教育效益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作为一门技巧,其本身
4、的内在规律,技术成因,动作过程,分解组合等固然存在基础性这一第一要义,但当它走到程序相当科学严谨的教育程序里面的时候,没有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作支撑,其效果是不容乐观的。可是这两门学科的建立却晚在人类社会的17世纪和19世纪。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授学》(《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年)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3)而心理学的诞生则是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W•冯特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起点。(
5、4)就像封建社会的专制政治在中国持续两千年之久一样,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模式也在与此相适应的情境下,亦步亦趋地走来,直到1912年政治变革的成功(中华民国建立),才使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作为开国元勋,孙中山先生关于“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稍缓”的远见,以及他对各类教育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勾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中心的民国教育新体系,为民国教育的创立,开创一个新生而。(5)他的伟大举措之一•便是任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而蔡元培提出了包括“美感教育”在内的“五育并举”(6)的教育方针。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
6、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同于智育,也不同于德育;它不属于知识和意志,而是“属于感情”o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养成高尚纯洁人格;可以去私忘我,使人日趋和谐平等;可以消除人我彼此偏见,超脱尘世间生死利害;可以美化人生,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不容置否,这是一•个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论断。但是如何达到“美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人生的最高境界?即操作、实践的具体程序的教育上有何内在的本质规定?不明。这在世界范围内也
7、如此,始于19世纪70年代英格兰、80年代推广到美国并在世纪之交时被确立为学校课程体系一部分的“图画学习运动”也临此遭遇。图画学习的积极支持者在许多方面都可称为真正的教育先驱。虽然他们在开始时也有一套教育目标和理想,但在建立起一套课堂教学方法方面,却没有任何可以依赖和参考的。在对于怎样使学生理解并欣赏艺术这一问题上,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学生多接触艺术作品,当时流行一利看法,认为艺术欣赏能力是“感受而获得的而不是教的”。而教育家很快就懂得,仅靠展示艺术作品在增强理解力和提高鉴赏水平方面作用极小。他们又在动脑筋采取
8、别的方法。(7)我国的艺术教育则是持续到建国后期以苏联模式为回归作终结。半时的苏联己经成熟了一系列有关美术、音乐、戏剧等比较详尽的教育方案。该模式传来之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把其工作重点放在艺术教育的“教”上,而不是“育”±o在“教”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又放在单纯的“技”±o我们认为“借鉴”并非不可行,只是要带着头脑去思考,拿着筛子来过滤,而不能单单停留在形式上的模仿,过分地热衷于“技”的教育,并且将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