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pdf

ID:55682646

大小:368.87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24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pdf_第1页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pdf_第2页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pdf_第3页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pdf_第4页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上海农业学报2014,30(3):142—147ActaAgriculturaeShanghai文章编号:1000.3924(2叭4)03.142.06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孙惠敏,张春娇。,李保同,潘晓华¨(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安343009;齐齐哈尔市种子管理处,齐齐哈尔161000)摘要:综述了类病斑突变体的命名来源、发生机制、抗病机制,及基因遗传模式和功能。关键词: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程序性细胞死亡;抗病性;综述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

2、:AAdvancesofstudyonricelesionmimicmutantsSUNHui—min’,ZHANGChun-jiao,LIBao-tong,PANXiao—hua(CollegeofAgronomy,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hina;SchoolofLifeScience,,gg口g5矗nUniversity,Ji’an343009,China;。QiqiharSeedsManagementStation,Qiq

3、ihar161000,China)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sricelesionmimicmutantsintermsofnomenclatureandorigin,generatingmechanism,disease·resistingmechanism,andgeneticpatternandfunction.Keywords:Rice;Lesionmimicmutant;Programmedcelldeath;Diseaseresistance;Review在没

4、有明显逆境、机械和农药损伤或病原菌侵染的条件下,植物叶片、叶鞘甚至茎杆等部位自发形成类似病原菌侵染或过敏反应后细胞死亡时产生的病斑,许多学者将有这类病斑表型的突变体称之为类病斑突变体(Lesionmimicmutant,lmm)或类病变突变体(Lesionsimulatingdiseasemutant,lsd)l1J。鉴于大部分类病斑突变体的症状首先表现在叶片上,很多专家也称之为斑点叶突变体(Spottedleavesmutant,sp1)[2]。目前,利用物理诱变、化学诱变以及生物诱变等方法,已

5、在拟南芥、大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等L3多种植物中获得了大量的类病斑突变体。研究发现类病斑突变体的形成与细胞发育、凋亡和植物抗病抗逆的防卫反应紧密相关;因此,类病斑突变体作为研究植物PCD(Programmedcelldeath)途径和抗病性机制的理想材料,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1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的命名和来源自1970年水稻中第一个自然突变的类病斑突变体(Sekiguchilesion)被报道_9]以来,目前已相继发现了近200种与之类似的突变体,其中遗传模式已清楚的有59个(表1)。目前

6、,水稻类病斑突变体主要有两种命名方法,一种是根据国际谷类作物基因研究标准以lrd(Lesionresemblingdisease)命名,如王建军等_3将筛选的18个类病斑突变体命名为lrd27~Ird44(只鉴定分析了lrd32、Ird39、lrd40和lrd42),不过国际谷物基因组数据库Gramene(http:WWW.gramene.org)注册的lrd基因又有各自不同的名称,如Ird1~Ird6又被称作bl1~bl6;另一种命名方法是根据类病斑发生的时间、颜色、形状或导致植株抗病的特点命名

7、,如spl(Spottedleaf)、bl(Brownleafspot)、blm(Blastlesionmimic)、cdr(Celldeathandresistancetotheblastfungus)等,其中以spl命名的突变体最多,有3O个(spl1~spl30)。这些突变体只有少数几个来源于自然变异,如spl1、spl2和6f1~bl3等_1“],大部分是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得到的,如通过7射线辐射获得spl5、spl7和spl9等他;通过快中子诱变获得erb3和ncr1E25,34];通过

8、MUN收稿日期:2013—09—03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主要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2011BAD16B14)资助作者简介:孙惠敏(1985一),女,在读博士,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讯作者,E-mail:xhuapan@163.com上海农业学报143诱变获得spl6、blm和cdr1~3等突变体”。;通过EMS诱变获得了sp129、HM47和Ibsl1等;以及利用T.DNA插入技术获得spl18、cea62和rlin1等m。。丰富的突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