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彼岸世界——析《说吧,记忆》中的彼岸思想来源.pdf

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彼岸世界——析《说吧,记忆》中的彼岸思想来源.pdf

ID:55679610

大小:302.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4

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彼岸世界——析《说吧,记忆》中的彼岸思想来源.pdf_第1页
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彼岸世界——析《说吧,记忆》中的彼岸思想来源.pdf_第2页
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彼岸世界——析《说吧,记忆》中的彼岸思想来源.pdf_第3页
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彼岸世界——析《说吧,记忆》中的彼岸思想来源.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彼岸世界——析《说吧,记忆》中的彼岸思想来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33卷第2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2月V01.33No.2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Feb.2Ol3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彼岸世界——析《说吧,记忆》中的彼岸思想来源孙英(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l16)摘要:《说吧,记忆》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所写的自传,其中关于彼岸世界的思想是隐藏在文中的暗线,为自传的平白叙事铺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纳式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死亡意识、母亲宗教虔诚态度和象征主义运动的影响。彼岸世界是纳博科夫所追求的神圣终极价值,对彼岸的沉思为人们在艺术审美基础上

2、带来了一种形而上的体验。关键词:自传;彼岸世界;死亡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2-0077-04如果说大部分自传都是为了展示个人的光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田。纳博科夫辉形象,那么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则更多的自己并没有详细阐述过“彼岸世界”观念.这个观是聚焦于对形成独特自我的神秘的揭示。尽全力念的明确提出是在1979年他的妻子薇拉在为他去窥视彼岸世界的图景。在《说吧,记忆》开头纳撰写其俄语诗歌集的前言时。并认为这个观念作博科夫就表达了对造就自我之彼岸神秘的疑惑,为“中心主题”而

3、“渗透于纳博科夫的一切作品”131他说“无论在环境还是在遗传中我都找不到造就,而这作为纳博科夫“灵魂中的秘密,他不可能,了我的精确工具,那无名的滚子,它在我生命上也不能够泄露这个秘密I31”。俄国纳博科夫研究的压出某个难解的透明水纹。在艺术之灯被拨亮,学者亚历山大洛夫认为“彼岸世界”的观念是纳照彻生活的大页纸时。它独特的图案昭然可见”博科夫形而上的信念。对灵魂是否能够在彼岸世Ill。“彼岸世界”这个观点最早出现在纳博科夫界里永生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证据,也没有人能I944年出版的评论性书籍《尼古拉·果戈理》中,确切的反驳,但是我们相信对这种无限思想的

4、质他说“在艺术超尘绝俗的层面。文学当然不关心问与探寻并不是毫无意义的.这里面充满着悖论同情弱者或谴责强者之类的事情。它注意的是人和真理。纳博科夫异常重视他的个体灵魂中的秘类灵魂那隐秘的深处.彼岸世界的影子仿佛无名密——彼岸世界,对他来说彼岸世界并不是此岸收稿日期:2012-08—26作者简介:孙英(1987一),女,辽宁大连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逃离,而是此岸的延续,那里保存着“苏醒时刻的污点”【1和“一个可耻的家族秘密”【呢?首先纳的有序现实”Ol,那里“永远没有什么改变,永远不博科夫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死亡

5、恐惧”.他对死会有谁死去”[11。亡始终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因为他知道死亡是一个谁也解不开的秘密,是一片未知的领域,而一旦越过了那条界限,“我”也就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死人一生下来,没有人问他愿不愿意,他被关亡犹如一种剥夺,死亡犹如一种参与,人与自然进一个非自主性选择的身体里.而且注定要死景致打成一片,好倒是好,可那样一来,微妙的自亡。马克思指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我便消失殆尽。纳博科夫不愿意把自己从生活中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间分隔。他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当无法直面别。它就是这种生

6、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死亡的时候,纳博科夫对其采取了美化的态度。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41。动物与在描写他的父亲接受村民抛起的感激仪式时。纳人能够一样遭受死亡,但是动物不了解死亡,只博科夫是这样形容的,仿佛“他会这样飞上去.第有人能够以自身的生命活动为意识对象,并且在二次会比第一次更高.继而在他最后也是最高的意识中恐惧着生命被死亡剥夺。正是因为死亡,高度,他会写我这,仿佛是永远如此,衬着夏日正人才会设想一个彼岸世界的存在.假如我们能够午的钴蓝色,像一座教堂的穹顶上那些静静飞翔永生.我们便不会在意自身世界以外的东西。应的极乐人物中的

7、一个”【l】。而“蜡烛在凡尘的手中该相信在所有的生物中.人是一种具有死亡意识点亮.在一片焚香的雾中形成一群连续的火焰.的生物,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他的著作《非而神父吟诵永恒的安眠,葬礼的百合花在游动,此即彼》里面说“从来没有人从死亡回来,也从没在打开的灵柩中.隐藏起了躺在那里的无论哪个有人不带着哭泣进入那个世界:没人问何时希望人的脸”【“。纳博科夫把死亡上升到了美学的高来到这世界.亦没人问何时希望离开这世界”四。度,他巧妙地将意象进行衔接,从蓝天、穹顶、灵人间似乎只有两个迷,那就生与死。对于我们怎柩的画面转换中来暗示父亲的死。似乎父亲能够样出生的

8、,没有人会记得,对于我们将会怎样死飞升人天成为永恒.而他也表达了。作为一个儿亡的.没有人会晓得。人把自己围困在经验世界子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