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入类学解读.pdf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入类学解读.pdf

ID:55678135

大小:798.6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24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入类学解读.pdf_第1页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入类学解读.pdf_第2页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入类学解读.pdf_第3页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入类学解读.pdf_第4页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入类学解读.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入类学解读.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闻大学-广播电视-JOURNALISMBIMONTHLY2012年第3期总第l13期家庭照片: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一一大等喊傣族村寨的媒介人类学解读孙信茹杨星星(1.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2.云南大学新闻系,云南昆明650091)【摘要】照片作为承载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乃至社会记忆的一种媒介形式,既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等静态的展现,同时也是保留和凝聚个人或群体共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一个傣族村落的家庭照片作为切入点,讲述当地傣族人家庭照片背后的故事,探究照片所展现出来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并尝试追问这些记忆产生的村落社会机制、文化背景和傣

2、族价值信念之间的关联,从而分析该社会内部成员的自我认知、人与社会、群体间的互动等问题。【关键词】家庭照片;记忆;文化建构;傣族村寨【中图分类号】G209【文献标识码】A“所有对于往事的记忆,必定都是残缺不全,有因时间侵蚀而断裂,也有因人为破坏而损耗。面对往日生活的破碎印象,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与理解力,方才能很好地复原那些远去了的历史场景,并对其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残片很美,也颇能打动我们;可更美妙的,还是如何将残片连辍成文。文学家和学问家的努力,就是搜寻失落的中间环节,填补诸多空白,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已经消逝了的世界,并发掘其深藏的意义。”_l如果说,文学家凭借着足够

3、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追忆往昔的话,那么,社会学或相关学科的研究者更钟情于追索记忆的书写方式和探究这些记忆背后可能蕴藏着的意义和文化的解释。无论对于个人记忆、集体记忆还是社会记忆来说,书写和记录它们的方式不一而足,既可以如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提到的传统年节和仪式一样:“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仪式,特别的节日、仪式、祷词、颂歌全都是这个家庭宗教的基本组成,它们是一份祖传遗产,这个家庭不会与任何人分享。”L2也可以如某些学者借助流言这种载体,分析社会的集体记忆如何被建构起来。对于媒介人类学的研究者来说,更为关注的是探寻传播媒介和记忆之间的关联。德国学者约

4、恩·吕森(JornRusen)强调新媒介(特别是以电影、电视、录像为代表的主导性媒体)已经改变历史思考的途径,新的存储媒介使历史经验的新方式成为可能。其实,无论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都具有将记忆固化在某种物质形态里的功能,电影、电视等媒介凭借其影响巨大和逼真的记录功能毫无疑问成为留存记忆的重要媒介。然而作为较为私密和个人化的家庭照片,它既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等静态的展现,而其背后还蕴藏着鲜活和动人的故事,它的存在,始终时刻撩拨着人们记忆的神经,创造出对过往共同的想象和追忆。从这样的思路出发,关注并尝试去解[作者简介]孙信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云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5、,人类学博士;杨星星,云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基金项目]课题来"~N,=J=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媒介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0CXW015)42读家庭照片背后隐藏的记忆和故事,将是一个极其有趣的话题。而对于少数民族社区中的民众来说,他们的个人记忆在很多时候往往会和整个社区的集体记忆,乃至本民族共同的社会记忆联接在一起。观察少数民族社区内部的家庭照片,可以延伸到对这些照片和记忆产生的社会内在机制的追问,从而探宄该社会内部人与社会、群体等的互动和关系等问题上。一、作为文化建构的记忆研究近年来的“记忆”研究毫无疑问已是一个热门话题

6、,随之而来的“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等说法也成为颇具争议的概念。自从2O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哈布瓦赫第一次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引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后,使得记忆研究从心理转向了社会,从个体转向了群体,从而基本上确立了集体记忆的基本研究范式。“社会记忆”的概念则从“集体记忆”演化而来,保罗·康纳顿((PaulConnerton)致力于群体记忆如何保持和传播的问题,“如果说有什么社会记忆的话,那我就要争辩说,我们可能会在纪念仪式上找到它。但是,纪念仪式只有在它们是操演的时候,它们才能被证明是纪念性的。”康纳顿试图探究的“社会结构中的惯性”,涉及到了记忆何以能够

7、保持和传播的机制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2O世纪90年代,扬·阿斯曼(JanAssmann)提出“文化记忆”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记忆是“关于一个社会的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它们。”川可以看fmJ~j斯曼的研究视角主要着力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的传承现象,同时他也强调了“特定的互动框架”对记忆和文化传承所产生的影响。此外,哈拉尔德·韦尔策(HaraldWe]zer)则将社会记忆理解为:“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综合”。当然,和不少研究者有着一样的共识,韦尔策也认为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