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pdf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pdf

ID:55662344

大小:504.9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23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pdf_第1页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pdf_第2页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pdf_第3页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pdf_第4页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李梅论中国艺术发展的“通变’’观中华民族是极具艺术气质与精神的东方的。但是笔者认为要全面理解刘勰“通变”观的民族,其丰富璀璨的各式艺术中呈现着中华民实质所指及理论内涵,还应该把刘勰“通变”观族深切的生命体验与独特的审美趣味。传统文放入“六朝”时期文学艺术新变的大环境中,并化中诗、乐、舞交融,诗与画互通,伴随着朝代参照刘勰《通变》原文来看。观《通变》篇可知,变迁出现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刘勰侧重“变”,主张惟有“变”才能“通”,这与融合,使得孕育生成于这片沃土之上的中国艺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变之意迥然有别。术的发展也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语境中。中国艺首先,诗文艺术

2、,从魏晋开始出现了新变,术不纯粹是其保持生命活力的根源,“通”与正如鲁迅所称“魏晋是文的自觉”时代,思想的“变”则是其发展演变的主体风貌。而到了艺术大解放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大力彰显,汉发展分类较明晰的时期,各式艺术则呈现出代“独尊儒术”的思想传统遭到批判甚至“解“新变”之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称中国艺构”。受思想解放风气的影响,魏晋审美风尚也术的发展观即“通变”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主体的开创意识增强,如鲁一、“通变”之辨义迅先生说曹操“尚通脱”,即随便之意,曹丕对要探究“通变”观在中国艺术发展中的作“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批评,晋代的葛洪说:用及意义,xf

3、,“通变”观的来源及内涵的阐述是“今胜于古”、“且夫《尚书》者⋯⋯且夫古者事必要的。“通变”一词最初见于《周易》,《易·系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辞下》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③从那个时候开始,注重自我创造意识的人开宜之,宜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①《易·系辞始在传统的制约中寻求创作的自由,文学艺术上》日:“一阖一捭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②转向了重雕饰、重文辞之路。出现了沈约“四声古人最初以“通变”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有八病”说,以及刘勰《文心雕龙》这样重视辞采“变则通,通则久”之意。最早把“通变”一词引及诸多谈辞采声律

4、论的作品。显然,刘勰生活入文学创作论领域的是南朝时期的刘勰,其在这样一个“求变”的大环境中,怎会不受之影《文心雕龙》单设《通变》篇阐发。对于刘勰的响。“通变”论的研究,学者多认为刘勰意在论述文其次,从《通变》原文来看,其文日:学继承与革新的关系。1961年,马茂元的《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通变》有:“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就其不变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的实质而言则为‘通’,就其日新而异的现象而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言则为‘变’,‘通’与‘变’对举成文,连缀起来有常,体必质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则是对

5、其对立统一关系说的。”此后学者大都⋯⋯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沿袭此说法。詹镆日:“文学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嗅味唏阳而象叫变,而在变化之中又有贯通古今的不变因异品矣。”④素叫做‘通⋯。陆侃如,牟世金强调“继承的称以上引文中,“文体”是否指体裁?还是文为‘通’,变化的称为‘变’。”周振甫说刘勰谈文体内在的东西?参后文:“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学继承与革新,偏于“继承”,疏于“通变”,依据因,此有常之体也。”刘勰这里谈的是“诗赋书是刘勰“原道、宗经的思想”。这些解释,在某种记”作文的属性,明晰创作所指。再看全句:“凡程度上都是有道

6、理的。他们的意义也是很大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102I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I{2014.10{I艺术理论与批评力,通变则久。”这里“常”与“通变”相对,通变复古激发创新的思路。所强调的还是“变”的重要性。可见,中国艺术起源中诗、乐、舞不分,书另#1-,刘勰批判了枚乘、相如、马融,杨雄、与画同体的特质,早已预示了整个艺术发展过张衡等文中描述“日月出入”的用语有因袭的程的互通、汇融的趋势。从中国艺术的发生形痕迹,难以突破创新。他主张应“参伍因革,通态可见出,中国艺术的发展始终常伴有此种互变之数。”与刘勰同时代

7、的思想家张融日:“吾通、交融的情势。而受内外多重因素的综合影文体英绝,变而屡奇,既不能远至汉魏,古无取响,中国艺术的门类及发展分期呈现“流变”之嗟晋宋。”⑤另一位文论家钟嵘《诗品》评其日:势,“求变”之路成为中国艺术流变的独特风“钎言诞放”。可见,他们都意主求“奇”敢“变”。貌。再次,从辞源来看。《易·系辞上》日:“通变二、“变则通、通则久”的盛貌之谓事。”韩康伯注:“物穷则变,变而通之,事中国艺术发端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主之所由也。”变而后通,是事物变化运作发展的体之生命关照与体验,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规律和动力。《易·系辞上》日:“化而裁之谓之表现了宇宙的本

8、体与生命,宇宙元气与艺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