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660978
大小:4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5-23
《家长要怎么孩子才会听-家庭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家长要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家长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成了一个问题,两代人之间不再畅所欲言,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唠叨”、“啰嗦”和“指责”,而孩子对父母也从无话不谈,转向“回避”、“抗拒”,沟通的桥梁断裂。心理精神科专家认为,感觉和行为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只有孩子感觉好了,自然会通情达理。而父母常犯的错误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加重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时间久了,父母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直到没法沟通了。一、解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其实很简单:承认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家里的对话,这是一位美国子女教育专家的真实记录。孩子:妈妈,我累了。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孩子:(哭闹)不,我累了!孩子:妈妈,这儿好热。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孩子:不,我热。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孩子:不,我热。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孩子:这个节目真傻。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孩子:这个节目真烂!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她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她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她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她的判断。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她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她尝试了很多办法,后来对她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她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她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她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她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她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她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她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这件事情让她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她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她生气或者焦虑时,她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如果我们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就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1.安静专心地倾听。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哦……嗯……原来是这样……”3.说出他们的感受。“这件事让你很灰心!”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虽然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我看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在所描述的四个技巧当中,最难的恐怕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演练,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她的真实感受。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便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二)如何运用以上这四步帮孩子克服消极情绪 每个人都有脾气,孩子也一样。当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朋友那儿遇到“郁闷”的事时,他就想找一个人倾诉一下,比如孩子在学校弄丢了铅笔,回来就告诉妈妈:“今天我的红色铅笔弄丢了。上厕所之前,它还明明在桌子上,等我回来的时候,它就不见了。”此时,妈妈开始唠叨:“我早就告诉过你,自己的东西要保管好,你还真是笨,连自己的东西都保管不好。”原本孩子只是想要告诉妈妈自己丢了铅笔,发泄一下自己失望的心情,不料还被妈妈骂了一顿,心情更加糟糕!你想,这孩子以后再遇到事情还愿意告诉妈妈吗?孩子的消极情绪大多来自父母的态度。当孩子遇到问题与父母沟通时,做家长的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接受其感受而不是指责和抱怨,其中这4个要点值得家长好好注意: (1)认真倾听孩子的话。作为父母,不用急着为孩子找解决办法,也不用大声训斥,只要耐心地倾听,就能赢得孩子的心。 (2)用“噢”、“嗯”、“我知道了”之类的话语认可孩子的感受。 (3)把孩子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比如当孩子诉说自己的红铅笔丢了,妈妈可以说:“很可惜,那可是你很喜欢的铅笔,你现在很失望吧?” (4)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其实在诉说过程中,孩子自己就会平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他能意识到爸爸妈妈是自己的亲密伙伴,是值得信赖的人。二、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一)以接纳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妈妈,我要去同学家玩。”“不行,你作业还没做完。”在孩子提要求、提想法的时候,家长可能早已给孩子安排好了“生活日程”。因此,在孩子不听家长安排时,实际上是两者之间在需求上存在矛盾。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自然会摆出“家长”的姿态:一切得听我的安排,忽视孩子内在感受。于是,太多的“不”字从家长嘴里说出来,这样一来,沟通的效果自然不佳。那么,家长如何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带来“冲突”呢?⊙合作首先是从尊重孩子开始,学会尊重他的想法。如果能以接纳的语气来沟通,少用“不”字,而是多提供一些信息,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孩子要去同学家里玩,妈妈可以说:“再过5分钟就要吃晚饭了。”或者尽可能用“可以”来代替“不”,例如孩子要去玩滑梯,妈妈说,“可以,当然可以,吃了午饭再去。”这样就明显减少了矛盾和冲突,在心理上,孩子更容易接受。当然,与孩子沟通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当家长忍不住发了脾气,也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比如说:“你这样胡闹,妈妈心里很难过。”家长也要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悠悠一天一天地长大,主意也越来越多,而且她一旦认准了某件事情,就很难被说服。 我跟老公逛商场,看到了一套我们俩都超级喜欢的运动服,是黑白相间的条纹,我俩都觉得要是悠悠穿上这套运动服,肯定能成为超级小酷妹,而且衣服的价格也不贵。但转念一想,悠悠喜欢粉色的,这个颜色的衣服她肯定不喜欢穿。于是老公问我:“媳妇,这套衣服不错,给不给悠悠买?要是问悠悠,她肯定说不。”我说:“这衣服我也很喜欢,买吧,悠悠的工作我来做!” 衣服买回家,果不其然,悠悠这个小家伙连试穿都不愿意,而且还非常不给面子地告诉我们,她不喜欢这个颜色。唉,我跟老公当时就感觉是拿热脸贴小家伙的冷屁股了。但我给老公使了个眼色,叫他什么也别说,我也什么都没说,就把衣服放进了洗衣机里——让这漂亮的衣服先参观一下我家的洗衣机吧! 第二天,幼儿园组织去龙潭湖公园玩。一大早,我就给悠悠拿出了这套新衣服,悠悠一看,第一反应当然是不穿了。 我就对悠悠说:“悠悠,妈妈有两件事情要告诉你。” 悠悠说:“妈妈,你要告诉我什么呢?” “宝贝,是这样的——第一,爸爸妈妈很高兴悠悠能告诉我们悠悠的想法和看法;第二件事情就是妈妈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爸爸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 悠悠紧接着就说:“宝贝最喜欢的颜色是粉色!” “太好了,妈妈有一个建议,你先听听看。今天妈妈给悠悠穿一件粉色的长袖T恤,然后再穿上这套黑白运动服。悠悠到了幼儿园就可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今天我穿的这套衣服,有我们全家人都喜欢的颜色!’悠悠喜欢粉色——粉色的T恤、妈妈喜欢白色——白色的运动上衣、爸爸喜欢黑色——黑色的运动裤子,多棒呀!悠悠一下子就能把全家人都喜欢的颜色通过悠悠穿的衣服介绍给小朋友和老师了。你觉得我这个建议好吗?” “好呀!妈妈,我觉得小朋友和老师肯定会特别高兴的!”悠悠说。 就这样,小家伙高高兴兴地穿上了我们给她买的运动服。嘿嘿!事情就这么解决了。 到单位后,我把事情讲给同事听,却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同事们的意见是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比如像选择衣服这样的小事情,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我仔细地想了想,其实我恰恰没把这件事当成小事。悠悠特别喜欢粉色,如果让她自己选的话,绝对选择粉色。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尊重她的选择,但是不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尊重,而是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来看,在尊重她喜好的同时,也要让她学会尊重别人的喜好与选择——我要悠悠明白这个道理。 在提倡“朋友式的亲子关系”的今天,家长毕竟还是家长,权威性还是要有的,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孩子不认同,就需要家长来把握。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交流”与“妥协”,遇到关键问题,孩子就会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于是就像我经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的那样,“我怎么说,她都不听。” “平等”的对话,建立在家长和孩子互相尊重彼此的基础上,如果单方面地让家长一味地尊重孩子,也就谈不上平等了。 孩子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家长也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至于最后谁能说服谁,就看各自的“本事”了。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机会肯定多一些,因为家长年纪大、语言表达能力强。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付”家长,这样孩子的能力也就提高啦!(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在亲子关系中,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源自于我们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洁、讲秩序、懂礼貌、按流程办事。孩子可不在意这些。有多少孩子会自觉自愿地去洗澡、去说“请”或者“谢谢”、去换内衣。有多少孩子甚至根本不愿意穿内衣。家长的很多精力用在调教孩子,让他们的行为符合规范。但是,我们的态度越强烈,他们越是反抗。孩子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有好几次,我的孩子把我看成他们的“敌人”,总是让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洗手去……用纸巾擦……小点声……把衣服挂起来……作业写了吗?……你确认刷过牙了?……过来,把马桶冲了……穿上睡衣……上床去……快睡觉……”同时,家长总是不让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别咬手指头……别踢桌子……别乱扔垃圾……别在沙发上跳……别揪猫尾巴……别把豆子塞到鼻孔里!……”孩子的态度变成“我想干什么干什么。”而家长的态度变成“按我说的去做。”于是,争吵就不可避免了。每次都让我心烦意乱,最后,即使要求孩子去找一件最简单的事去做,也会让我头疼。现在,让我们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在一天当中,哪些是你坚持让孩子去做,或者不要去做的事情。 不管你列的是长是短,也不管你的愿望是不是现实,这里面的每一项,都代表了你为意愿之争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耐性。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当成人希望孩子配合时常用的几种方法。读每个例子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在听父母对你说话。仔细体会这些用词,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让一个朋友大声地读,你闭着眼睛听。)1.责备和问罪“你的脏手印又弄门上了!怎么老这样?……到底怎么回事?你就不能做得好点?……告诉过你多少遍了,要用门把手。你从来就不听。”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谩骂“今天气温都零下了,你就穿一件薄夹克!你怎么这么蠢啊!”“来,让我来给你修自行车吧。你笨手笨脚的。”“看看你吃饭的样子!真恶心。”“把屋子弄这么脏,你真是个懒虫,简直跟猪一样。”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威胁“再碰灯泡,你就会电死的。”“再不把口香糖吐出来,我就到你嘴里抠出来。”“我数三下,你还不穿好衣服,我就丢下你走了。”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命令“马上把屋子打扫干净。”“帮我拿一下包,快点!”“你怎么还没倒垃圾呢?现在就去!……还等什么?快!”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说教“你觉得从我手里抢书,做得对吗?你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有多重要。你必须明白,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礼貌,我们就要对人有礼貌。你是不是也不愿意别人抢你的书?那你就别抢别人的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警告“看着点,别烧着你。”“小心,别让车撞到你!”“别往那儿爬!你想摔下来吗?”“穿上毛衣,要不会感冒的。”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控诉“你们俩别叫了。你们想对我干嘛?……让我犯心脏病吗?”“等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这有多烦人了。”“看见我的白发了吗?都是因为你。”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比较“你怎么不能像你哥哥那样?他总是提前把作业做完。” “丽萨举止多优雅。她从不用手抓东西吃。”“你怎么不能像盖瑞那样穿衣服?他的发型、衣服都很整洁。看起来也很舒服。”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讽刺挖苦“你知道明天要考试了,还把书落学校。你做得真明智!”“今天就穿这个——紧身衣配格子裙?你今天会得到很多夸奖的。”“这就是你明天要带到学校的作业吗?也许你的老师能看懂你写的天书,我可看不懂。”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预言“你竟然对我撒谎。知道长大后你会是什么样子吗?没人会相信你。”“你就这么自私。没人会愿意和你玩。你不会有朋友的。”“你就会抱怨,从来不自己想办法。我看十年后,你还得为同一个问题在那儿抱怨。”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你知道了如果你是孩子,对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也许你也想知道,别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很明显,同样的话,不同的孩子听了,会有不同的反应。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吗?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和我们配合,而不至于伤害他们的自尊,也不会让他们有逆反的心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家长少付代价,又好操作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非常有帮助的五个技巧。不是每一个技巧都适用于每个孩子,也不是每个技巧都适合你自己,这些技巧也不是每次都见效。但是,这五个技巧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床上有一块湿毛巾。”当人们不断指出你做错的时候,你往往会有抵触情绪,而不太愿意去做你该做的。如果只向你描述问题,你就能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大人描述问题的时候,其实,他也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去做。2.提示“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湿了。”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得多,当我们给孩子们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以下两种说话方式哪种更容易接受?甲:谁喝了牛奶,不放回冰箱?乙:孩子,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变酸的。甲:真恶心!苹果核怎么能放在床上?这里简直像猪圈一样!乙:苹果核应该扔到垃圾桶里。甲:你从来就不能帮我干点家务活!乙:我现在需要有人能帮我收拾一下餐桌。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毛巾!”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4.说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欢睡在湿床上!”孩子们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父母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变得更诚恳,同时也不会伤害别人,只要不受到攻击,孩子还是可以和一个表达愤怒的人合作的。5.写便条。(贴在毛巾架上)请把我放回原处晾干。谢谢!毛巾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三、少管孩子,鼓励自立 “你今天在学校都做了什么了?”“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孩子一到家,家长就提一连串的问题问孩子。要不就是在写作业的时候,爸妈开始唠叨:“你坐直了写作业啊!”,“你看你,又在东张西望、磨磨蹭蹭”。总之,孩子的一举一动全在家长的眼皮底下,在家长的“监控”之中。面对这样啰嗦又“包打听”的家长,孩子自然反感。 实际上,家长完全可以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鼓励其自立。当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感降到最少时,才能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的人。提醒家长们,更多的时候,要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尊重其付出的努力。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比如从同学、老师、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只有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亲身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滋味,孩子才能逐步成长。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想让一个充满好奇、冲动与控制欲望的2岁宝贝与你合作,每次都要“贿赂”他吗?其实争取合作还有不必“破费”的方式。又是一个美好的星期天上午,超市的停车场上阿美和她的女儿一起走向自己的汽车。阿美的两只手上拎着大大小小几个购物袋,这是他们全家一周需要的生活用品。每一个袋子都沉甸甸的,她的手已经勒得生疼。两岁的女儿跟在后面,没走几步,她就跑到前面,抱着妈妈的腿,满脸期望地望着妈妈,嘴里喊着“抱抱!”毫无疑问,双手满负荷的妈妈没法轻松地抱起女儿,她望望停在远处的汽车,只好又搜肠刮肚地想想还有什么秘密武器能够拿出来,思索了三秒钟,她带着夸张的语气诱惑女儿:“乖,妈妈抱不动了,你要是自己走过去,我给你买个会唱歌的娃娃好不好?”女儿迟疑了一下,牵着妈妈的裤子自己走了。阿美如释重负,带着女儿走向汽车。差不多的一幕每周都要上演,女儿专挑妈妈双手腾不出的时候提出类似的要求,如果爸爸在还好,若是只有母女两人,阿美就要想出一个新鲜花样来说服女儿,为此,一般的“贿赂”已经不起作用,每次都要有所不同。两岁以内的孩子很难听懂父母的“道理”,他们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而到了三四岁,通常他们会理解父母的话,幸运的话,还能照办。似懂非懂的两岁,明白一点道理,又很难执行,因此,“贿赂”成了爸爸妈妈们常用来应付两岁“小赖猫”的惯用手段。难道没有更好的办法吗?偶然的奖励可以起到鼓励孩子合作的作用,但还有另外的更“便宜”的办法,比如,阿美可以换一种带有鼓动性和游戏的口吻对女儿说:“咱俩比赛看谁先跑到汽车那,预备,开始!”很多时候,孩子会被游戏的方式分散了注意力,而忘了最初的要求。 对于一个精力旺盛、顽皮好动的2岁孩子来说,他们目前的人生目标是控制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但是,请别忽略了,合作是双方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的需求有所回应,相同的,孩子也就更愿意对父母的要求有所回应。让孩子合作并不是一堆道理就可以解决的,也不必总是以小小的贿赂换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鼓励孩子的合作态度,父母要善于从以下细微的方面入手。1.让孩子成为小“队友”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让孩子也参与到自己的活动中来,一些比较成人化的行为也会吸引孩子的注意。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可以积极地让孩子参加购物活动,告诉他你们需要什么,让他帮忙寻找,或者边走边问他“你觉得这个饼干好吃吗?”也可以让他做简单的决定,如“你想买哪种饼干,是草莓夹心的还是柠檬夹心的?”与其等着孩子不耐烦而发脾气或出难题,还不如让他也积极加入到你的任务中来,那样,或许就可以避免许多你不得不做出的限制和谈判了。2.建立生活习惯日常的行为惯例,可以让孩子更理解环境和减少挫败感,同时减少战争。如果按时让孩子上床睡觉是一件让你头疼的事情,试着建立一种睡前模式也许能解决你的难题。每天晚上在固定的时间洗澡,然后上床讲2个故事,熄灯睡觉,即使再调皮的孩子,也会明白洗澡讲故事就是睡觉的前奏,这一天的活动结束了。同样地,在为你的宝宝建立日常规范的时候,别忘了你自己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孩子遵守规范,比如你每天晚上要拿出固定的时间给他讲故事,无论是多么吸引你的电视剧,也不该成为让孩子晚上床的借口。3.明确直接提要求语气平静的直接表述,或是急躁地高声发话,哪一个能够换来孩子更好地合作?如果想让孩子与你配合,清楚直接的表达效果更好,与其对着孩子喊“我们该走了!”不如蹲下来,注视着孩子说:“现在穿上你的外衣,戴好帽子。”如果他很好地合作,赞扬也该明确“我很高兴你穿上了外衣,咱们可以走了。”4.带有诱惑地动员如果孩子们能够知道他们做些事情能够使自己得到好处,他们就更容易合作,当然,这种好处不一定是父母的某种“破费”。一个聪明的妈妈曾经使用小小的“伎俩”来让孩子完成任务,她告诉孩子,先帮妈妈把散落的拼图收起来,他就可以用彩笔在纸上也画一个自己的“拼图”了。5.为合作铺平道路想想看,周围的环境对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而此时,他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爬到床上去摸摸你床头柜上漂亮的台灯。与其每次都大叫着阻止,为什么不先收起来,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呢?做好预防工作,对你来说压力更小,对孩子来说,也降低了他的挫折感。好奇与冲动是孩子的本性,你一定不愿意打击他的这种天性,那么,就先把那些容易产生问题的迷人东西收起来,为他创造一个更容易合作的环境吧。6.睁一眼闭一眼如果对孩子的每一次小小犯规都不依不饶,会让你和孩子两人都陷入压力和挫败中,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规则有时在管理方面很有效,但要适当,太多的“不许”或许会让孩子失去信心。除非是危险和具有破坏性的,有些小的“犯规”行为可以忽略不计。例如一个2岁的孩子安静地坐在桌前吃饭已经表现很好,如果你再要求他不许把饭掉在桌上,未免强人所难。 四、家长不必完美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太把自己当回事的家长,正襟危坐,神圣不可侵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买你的账。案例一:我们班有位家长是校长。他常常摆出一副校长的架势、一派校长的口吻,批评自己的孩子。尽管家长的话很有水平,极富哲理。孩子还是打心眼里和他对立,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有一次,爷俩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天翻地覆。无奈之中,家长打电话向我诉苦:“我身为校长,对自己的孩子却无能为力,感觉很失败。”我说:“忘掉你的校长身份吧。干吗事事和孩子较真呢?你的成就、经验是明摆着的,你越是在孩子面前示弱、谦虚,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会越高大,越容易赢得他的尊重。”家长有点醒悟:“是呀。有时我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问题,他明明听懂了,还要‘鸡蛋里挑骨头’,想方设法地驳倒我,一言不合就吵起来。”我笑了:“孩子敢跟你叫板,他内心一定潜藏着一种力量和渴望。作为一个校长,你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对孩子本来是一笔财富。但由于你们彼此对立,孩子不但没有从你这里得到启发和力量,还因此受到伤害。”家长很受触动,他说:“我一直以为孩子缺乏调教,就不断地提醒他、指导他。现在看来,恰恰是我的强项让孩子感受到挫折,促成了他的逆反。”我接触过不少问题家长,其中不乏政府高官、企业高管、业务骨干。他们的优秀,已经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再把单位里唯我独尊、发号施令的劲头带回家,对孩子就是一种灾难。此后,这位校长降低自己的姿态,让孩子多说,自己多听,有时在孩子面前装傻,以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挑战精神,父子关系明显改善,孩子成绩大幅度提升。案例二5岁的大卫跟大人说话,总喜欢拽对方的袖子。爸爸妈妈对这种不绅士的动作,极为恼火,多次训斥大卫,却一直没有改观。一天,他们带着大卫,去拜访老同学苏茜。不一会儿,大卫踮起脚尖,又拉起妈妈的袖子,指着桌子上的食物,大声叫道:“妈妈妈妈,我要吃那个!”妈妈一脸尴尬地看着苏茜。苏茜弯下腰,把脸靠在大卫的脸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要豌豆泥,是吗?”大卫愉快地点点头。这一次,大卫没有拽苏茜的衣服。“你们是不是从来没有蹲下来和大卫讲过话?”苏茜突然问道。“嗯?”苏茜接着说:“在我看来,大卫抓住别人的袖子,就是想让那个人低下头来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要求平等是人的天性,而居高临下似乎是某些家长和老师的本能。记住苏茜的话:孩子希望你低下头看着他,或者蹲着和他说话。五、代替惩罚的方法⊙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1.对不会说话的孩子,当他去摸不能摸的东西时,是不是可以打他的小手? 孩子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不会听或者不理解。小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学习。问题是,他在学什么?家长可以选择:重复打他的手,让他知道,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要打手;或者像对待一个有自尊的大人一样,给他现在和以后都有用的提示。抱走孩子(或挪走东西)的时候,可以平静但清楚地告诉他:“刀子不能舔,你可以舔勺子。”“这个小瓷狗会摔碎的,毛绒狗摔不坏。”可以多次重复这样的提示,重复提示和重复打手所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2.惩罚和承受自然结果有什么不同?只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达方式吗?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者追加他们的痛苦。承受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一位父亲和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惩罚和承受自然结果的区别:我的儿子向我借一件藏青色的毛衣,他觉得配他的牛仔裤正合适。我告诉他:“可以借给你,但要好好爱护。”一周以后,我想起来要穿那件毛衣,竟然发现是在他房间里一堆脏衣服的下面。毛衣后面蹭的都是粉笔末,前面也溅上了肉酱。我气疯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他当时回来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他,取消周日和我一起看棒球比赛,把票给别人。等他后来回到家的时候,我已经平静了一些,但还是很生他的气。他向我道歉。一周后,他又来找我借。我说:“不行!”没有说教,没有长篇大论,他自己知道为什么。一个月后,他又来向我借格子T恤衫,参加学校的校外活动。我告诉他:“我需要一份书面保证,保住我的T恤衫归还时完好无损。”晚上,我在邮箱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如果你借给我T恤衫,我会想尽办法让它保持干净。我不往黑板上靠。我不把圆珠笔放在口袋里。吃饭的时候,我用餐巾纸遮住。爱你的马克这张纸条让我很满意。我认为,如果他肯花时间写下来,那就应该也能做得到。附:T恤衫第二天晚上就还给我了,干干净净地用衣架挂着。这就是一个承受自然后果的事例。其中一个自然后果是:借别人的东西损坏了,物主会生气,另一个自然后果是:物主不愿意再借给你任何东西了。还有一种可能:物主改主意,可以借给你,但是需要你作出承诺,保住不再发生类似情况。物主不必对你采取什么行动,他的真实反应比起“为了你好”的惩罚方式,更容易让你从中吸取教训。3.上周,我发现沙发上有一堆的桔子皮。当我问他们“谁干的?”的时候,他们都互相指对方。我该不该找出谁干的,然后惩罚他?当家长问“谁干的?”的时候,孩子通常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我。”家长就会觉得“一定有人撒谎”。我们越想发现真相,孩子们越想表明他们的清白。看到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时,表达愤怒会对我们更有帮助,而不是确认“嫌疑人”,然后加以惩罚。“看到吃的东西放在沙发上,我很生气。桔子皮的汁弄在沙发上就洗不掉了。”这时候,你可能会听到他们齐声说:“不是我干的。”“他干的。”“ 小狗弄的。”“小妹妹弄的。”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知道:“我对谁干的不感兴趣。也不想指责已经发生的事情。我只想知道现在怎么补救!”不用指责和惩罚,我们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承担责任上,而不是互相揭发报复。“现在,我想让你们俩帮助我清理沙发和桔子皮。”4.代替惩罚可以用“表达不同意的立场”。我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我的孩子好像很内疚,很可怜。我也很难过。是不是我做的有点太过分了?我们能理解你的担心。赛尔玛•富兰伯格(SelmaFraiberg)博士在她的《奇妙岁月》一书中写到:“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阶段感受我们的拒绝。但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强烈的话,他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或者被蔑视,那么我们就在滥用做家长的权利,并有可能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负疚感和嫌弃自我的成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表达不同意的立场”之后,要告诉孩子该怎样修正他的错误。他们经历了自责之后,还要有机会能恢复原来的自信,重新看到自己是个受尊重,负责任的家庭一员。例如:“我很生气!她本来玩得好好的,你拿走她的拨浪鼓。你想办法哄她别哭了!”(代替“你又把她弄哭了。你又该挨打了。”)“一进屋就看到水池里堆满脏盘子,让我很生气。你答应收拾的。我希望上床之前,你把它们洗干净收拾好。”(代替“明天不能出去玩了。让你知道不守诺言的后果。”)“整整一盒洗衣粉都洒厕所地板上了。看到这乱七八糟的样子,我非常生气。洗衣粉不是用来玩的。快去拿一个袋子、扫帚和簸箕,别弄得整个屋子都是。”(代替“看看你干的好事。晚上不许看电视!”)这些表达都是在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做的,我希望你多加注意。”。我们期待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当他做了后悔的事情,他能反思:“我能做什么事情可以改正我的错误,把过失弥补回来。”而不是“我做的事情证明我毫无价值,该受惩罚。”六、如何对待孩子屡教不改?一位母亲叙述了她面临的难题,她的儿子鲍比总是不能按时回家。她告诉我们,他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也不遵守诺言。我站在鲍比的立场,重新把这个情况介绍给大家。然后,我写了家长在鲍比常年迟到的问题上,可能用到的三种方法。鲍比:我喜欢和同学放学后在操场上玩。我知道应该5:45回家,但有的时候,我忘了。昨天和前天,我回家晚了。我妈特生气,我不想让我妈再对我大吼大叫。那天我问同学几点了,他告诉我6:15。我马上不玩了,跑回家。向我妈解释:“我真的是问时间了,但已经太晚了,我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的。”下面是三位家长不同的反应:第一位家长的反应:“我已经听够你的借口了!再也不相信你了。这次你要接受惩罚。从下周开始,每天放学就回家,不能出去。也不能看电视。我不在的时候,我会让姐姐看着你。回你自己的房间吧,晚饭已经没了。”鲍比会怎么想? 第二位家长的反应:“哦,亲爱的,你都跑得出汗了。我给你拿块毛巾擦擦,向我保证别再迟到了。”“你真让我担心,过来洗洗手,晚饭要凉了……哦,要不妈妈给你热一热?”鲍比会怎么想?第三位家长的反应:“你说你在尽力往家赶,但我还是不高兴。我不想再看到你那么急急忙忙的。我希望你说好5:45到家就能做到。”“我们已经吃过晚饭了。厨房也没剩什么吃的了,你要愿意就自己做个三明治。”鲍比会怎么想?我们当然不可能知道鲍比的真正想法。第一位家长的做法太侧重惩罚了。(孩子可能会想:“她真坏。我要报复她。”)第二位家长太好欺负。(孩子可能会想:“我做什么都可以逃脱处罚。”)第三个家长做得“正合适”。她没有惩罚,但又表明了自己的坚定立场。(孩子可能会想:“妈妈真生气了。从现在开始,我最好按时到家,她既然相信我,我不能让她失望……我也不想自己做三明治了。”)这位妈妈就回到家里,用了第三种方法,果然见效。坚持了三个星期以后,鲍比的老毛病又犯了。这位妈妈实在没有招了。当问题一再出现时,情况就会变得比先前复杂。那么复杂的问题就需要复杂的技巧。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七、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女儿”更重要。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六个技巧: 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你从三岁就开始玩这个玩具,现在看起来还和新的一样。”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自己。 “莎瑞,你能用改锥把抽屉的把手弄紧吗?” 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 “虽然打针的时候很疼,但他还是一直举着胳膊” 4.以身作则。 “输了是不好受,我还是要输得起。祝贺你。” 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 “我记得你……” 6.当孩子又按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我不喜欢你这样。输了虽然很难过,我还是希望你能大度些。” 多用耳朵少用嘴,用心听孩子说话。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我们树立一个榜样,在互相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