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日本禅的误区及其超越——从中国禅的视阈看-论文.pdf

近现代日本禅的误区及其超越——从中国禅的视阈看-论文.pdf

ID:55643088

大小:285.3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2

近现代日本禅的误区及其超越——从中国禅的视阈看-论文.pdf_第1页
近现代日本禅的误区及其超越——从中国禅的视阈看-论文.pdf_第2页
近现代日本禅的误区及其超越——从中国禅的视阈看-论文.pdf_第3页
近现代日本禅的误区及其超越——从中国禅的视阈看-论文.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近现代日本禅的误区及其超越——从中国禅的视阈看-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日本禅师对禅的曲解特别是将禅的本质等同于“空”与“无”和对禅的慈悲维度的遮蔽导致了日本禅的内在局限。本文从中国禅的视域出发,提出了超越日本禅的进路。关键词:日本禅中国禅过程禅过程哲学作者简介:王治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言生,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一、日本禅的理论局限从中国过程禅的角度看,日本禅师对禅的曲解导致了日本禅的内在局限,这些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沙文主义倾向应该指出,在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推广禅方面一些日本禅师特别是铃木大拙功不可没,但他们思想中的“文化沙

2、文主义倾向”是特别需要警惕的。因为按照加拿大学者沙夫的说法,铃木大拙“从未放弃他的文化沙文主义”。在铃木大拙看来,中国禅佛教早已在亚洲大陆天亡,它在宋朝以后就已停止发展,纯粹的禅只存在于今日的13本,中国禅直到遇到镰仓时代的武士文化才在日本禅中获得了它的完美形式。日本禅“是所有哲学和宗教的终极事实。任何一种智识的努力如果要结出任何实践的果实的话,必须终结于它,或者说必须开始于它”。铃木据此宣扬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认为禅构成了日本道德伦理、美学和精神优越性的基础,强调日本精神是更发达的或更精致的泛亚洲精神,“只有在日本,亚洲精神才得到完全的实现”。在他看来,由于禅是

3、亚洲精神的基础,由于禅的纯粹形式只保存在日本,因此日本有权利和义务担负起亚洲领袖的角色,“引导它的落后的兄弟们进人现代时代”。⑤2.道德虚无主义倾向将禅的本质等同于“空”、“无”是日本禅的一大特色,也是它的一个根本性局限。这导致了日本禅对“慈悲心”这一禅的本质的遮蔽,对禅做了“去道德化”的理解,从而走向道德虚无主义。在许多日本禅的领军人物眼里,“空”被看作“终极的实在”,被看作是佛教的“基础”,是“禅的基本①“过程禅”是学术界在怀特海过程哲学基石上对中国禅的精神实质的体证。它主张过程高于实体、众生与佛不二、人成即佛成、过程即目的。着重将“慈悲心”落实在生命的每一过程之中

4、。②RobertShaft.‘WhoseZenZenNationalismRevised’。P.48.③DaisetzTeitaroSuzuki,EssaysinZenBuddhism.NewYork:GrovePress。1961,P.268.④RobertShaft,‘WhoseZenZenNationalismRevised’,RudeawakeningsZen,theKyotoschool,&thequestionofnationalism.editedbyJamesW.Heisig,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5,

5、P.48.⑤RobertShaft。‘WhoseZen?ZenNationalismRevised’,P.49.⑥JohnB.Cobb,Jr.BeyondDialogue,EugeneOR:WipfandStockPublishers,1998,p.86.10’7世界宕羲文化·2《jl4q:鳓3嘲⋯Tl{EWORIDREL.IGIOUSCUIrURES原则”。“空是存在家园”,他们强调正是“空”为13本禅“提供了实践方向”。阿部正雄认为,“佛教中作为终极实在的空”指的就是“绝对的无”。按照京都学派标杆人物西田的解释,“称其为绝对的无,也就是说它本身并不存在和消失,在这个

6、意义上,它与整个存在世界相对立”。他们强调:“没有空,无物可以产生。”“只有在空的立场,每一时刻的无底的立场,历史性才能激进地实现它自己。”认为“在绝对的无中,存在与非存在,价值与反价值,理性和非理性,是同一的”。正是从这种空、无的本体论出发,日本禅师对禅做了“去道德化的理解”,从而导致对慈悲心这一禅的核心价值观的遮蔽,进而滑向了道德虚无主义。当代著名过程哲学家柯布就曾指出,他对日本佛教最大的不满是它对“空”的过分强调,把佛性等同于空,这无疑是厚智慧、薄慈悲,导致“对善恶的超越”。3.反和谐主义倾向慈悲心的缺席使日本禅对和谐与和平采取了一种几乎拒斥的态度,导致了反和谐主

7、义的倾向。日本禅师祷谷意昭(Hakamaya)就公开反对和谐概念,将之视为佛教的敌人。因为在他看来,和谐不可避免地鼓励妥协和宽容。亚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成熟的个人自我意识的缺乏,这种倾向被老子和佛教中的无我和无争所深化,这种倾向具体化为儒家伦理中的“贵和”信条,这使个人的自我没有存在的空间。二、超越日本禅的误区中国禅既很好地继承了大乘佛教大慈大悲、大愿大行的精神,又创造性地吸纳了儒家的民胞物与的“仁爱意识”和道家的“生而不有”的厚生情怀,是中国文化的璀璨瑰宝,其精髓是强调人溺己溺的天下一体的慈悲情怀。对宽广的无分别心的强调,对博大的慈悲心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